遵义市易地扶贫安置点吹来就业春风

2022/8/22 来源:不详

最近,家住桐梓县蟠龙社区的搬迁群众王美平通过在社区举办的招聘活动,成功应聘到福建九牧集团。经过信息核对和体温测量后,乘上“定制专岗”大巴免费前往应聘企业务工。   “春节过后一直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一家人挺着急的。现在企业到家门口来招工,工资待遇都不错,真是太好了,太暖心了!”王美平激动地说。   和王美平一样,在家门口找到工作的搬迁群众,桐梓县不在少数。桐梓县通过全面摸排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意愿,积极对接企业用工需求,甄选出六家大型集团企业,梳理出1.4万个专门用于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岗位,将分批次在全县1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采取“到点”招聘。易地搬迁户应聘到合适的岗位后,免费乘坐大巴“点对点”入厂,确保易地搬迁点户均1人以上实现稳定就业,持续巩固脱贫成效。

余庆县积善社区搬迁群众在家门口统一乘车前往花山苗族乡采茶。苏泳源李宁摄。

阳光渐暖,春风拂面。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遵义市坚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疫情防控阻击战与后续帮扶决胜仗同步展开。针对部分未能返回务工地就业群众,督导各县、市、区在精准摸清搬迁对象就业信息的基础上,深入实施就业帮扶工程,千方百计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让一缕缕就业“春风”吹进各安置点,吹进搬迁群众心坎里,有效杜绝因疫返贫。   时下正值春茶采摘期,每天都会有班车从余庆县子营街道积善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出发,载着数十名名群众前往花山苗族乡白茶种植基地采茶。   积善社区搬迁户黎仕怀格外珍惜这次工作机会。抵达采茶基地后,黎仕怀戴着一顶采茶帽穿梭茶园,双手娴熟地采下片片嫩叶,不一会功夫腰间的竹篓里就装了半篓茶青。   “按照这些天采茶的情况来看,收入应该有多元,总算能够弥补没有到工厂上班的损失。”往年这个时段,黎仕怀早已经在东莞上班,今年受疫情的影响没有能够出去。当闻社区招募采茶工,便积极报名参加。“在茶山采茶环境好,工资不比工厂低,每天还能照顾家,这样的工作真想长期干下去。”黎仕怀笑言。   积善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林森说:“受疫情影响,很多搬迁群众留在家中,我们组织60余名的搬迁群众到茶叶基地采茶,让他们就近就业,尽量把群众遭受的损失给补回来。”     茶山风光好,车间生产忙。习水县岷山路移民搬迁安置点旁的俊华鞋厂复工后,名搬迁群众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生产车间又恢复了往日忙碌有序的生产景象。

习水县岷山路移民搬迁安置点旁的俊华鞋厂。王如意摄。

“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又有班上,工资一分没少,一家人的生活还和以前一样。”在生产线上加工鞋底的王红雨说。   习水县推出保障防疫物资、减免租金、提供复工贷等举措,帮助安置点建立的扶贫车间全部复工复产,一批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遵义各地各式各样的“招数”,只为让未就业的易地搬迁群众实现就业。   遵义市相关部门每天对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台账进行比对,精准到每个劳动力的去向、工种、薪酬等,锁定了未就业的搬迁群众家庭。主动对接福建、浙江、广东等地企业,组织相关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多家企业到易地扶贫搬迁点等开展“春风行动”,现场招聘。   为拓宽搬迁群众就业和增收渠道,投资促进部门启动招商筹备工作,围绕”全面清理招商资源、全面清理招商资源、精细梳理目标企业、组织举办招商推介、精准开展招商活动、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抓实企业跟踪服务”七项工作内容,实现每个安置点都有扶贫产业,确保每个安置点都有一个以上产业招商项目落地,促进每个搬迁家庭都有1个就业岗位和增收门路,激发搬迁群众发展动力,让搬迁群众“能就业、能致富”。   对年龄偏大、残疾家庭、零就业家庭确实无法通过市场就业的给予就业扶贫专岗政策,切实帮扶就业存在一定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灵活、多种方式就业。绥阳县虹桥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通过园区联系企业送岗位、托底就业车间送岗位、物业公司送岗位、居家就业车间供材料、开发公益性岗位模式,解决了30余户老龄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   因人施策,分类帮扶,搭建各类就业平台,真正让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如今,遵义市个搬迁安置点,有劳动力搬迁家庭户人,移民就业创业户人,户均就业达2人,实现有劳动力的“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达到户均一人以上稳定就业的目标。  在奋力书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中,遵义市把破解就业增收难题放在重要位置。组织各县区对搬迁群众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特长爱好、参加培训以及已掌握技能等情况,进行全面精准摸排并建立就业需求台账。并“用数据分析、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的管理机制,实现企业用工需求和搬迁群众就业意愿无缝对接。此外,统筹整合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等各类培训资源,结合本地区和省内外用工需求,精准为搬迁群众开展家政、电焊、保安保洁、建筑等适用技能培训,增强搬迁群众就业能力。同时,通过培育产业带动、组织对外劳务输出、鼓励自主创业扶持、依托县内工业园区和旅游景区定向安置、包保责任人“一对一”帮扶、开办手工作坊和设立扶贫车间、开发公益岗位等“七个一批”拓宽搬迁群众就业渠道。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钱诚

编辑黄霞

编审陈富强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13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