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红
2022/9/24 来源:不详乌江河畔,余庆县大乌江镇“突破乌江”纪念园19.35米高的红军突破乌江主题雕塑巍然矗立。雕塑下每天有数百名党员干部群众来缅怀革命先辈,重温党的光荣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的力量。
余庆县“突破乌江”纪念园余庆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纪念园不远处,便是红军强渡乌江的渡口之一——迴龙场渡口。年1月初,中央红军发起了强渡乌江战役。红军战士凭借竹筏和浮桥,向敌军阵地奋起攻击,终于把乌江天险踩在脚下。强渡乌江战役的胜利,让红军实现从消极避战到主动出击,开始扭转被动挨打的局面,为攻克遵义、召开遵义会议打开了通道。 这场战役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也让乌江沿岸成为了红色的热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创下了可歌可颂的辉煌业绩,红绿相间的幸福家园遍及乌江沿岸。 壁立千仞,涛声依旧。滚滚的乌江水,见证了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也见证着老区儿女激昂奋进、开拓创新的不朽之志。
余庆县大乌江镇美丽乡村。图片由余庆县大乌江镇提供。
三渡乌江写传奇
烟雨朦胧中,飞龙湖乌江大桥横跨乌江,飞跃南北两岸。 7月1日零时,遵余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运营,从遵义到余庆的时间从原来的3个小时缩短为70分钟,黔北地区到黔南、黔中、黔东南地区均能压缩一半以上时间,遵余高速是促进全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通道。 乌江,全长公里,流经黔北及渝东南,在重庆市涪陵注入长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其流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垂直变化明显,以流急、滩多、谷狭而闻名于世,号称“天险”,形成贵州的南北天然屏障。
86年前,3万余红军扎竹筏、搭浮桥,冒着敌人滚滚炮火,突破波涛汹涌的“乌江天险”,取得长征途中第一个大胜利。 悲壮的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通道会议后,中央红军转兵贵州。 黎平会议后,中央红军分三路向乌江进发。右路红一军团在迴龙场、左路红三军团在茶山关、中路军委纵队在江界河等地强渡乌江。
强渡乌江实景演出余庆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贵州瓮安,江界河畔,矗立的红军抢渡乌江纪念碑,记录着80多年前红军取得的那场胜仗。 年1月1日,红军突破乌江的战斗首先在江界河渡口打响。 红军强渡乌江有多难?一方面,来自国民党的严密防守。据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记载,当时防守乌江的是贵州军阀王家烈部,他为防止红军“赤化黔北”,调派3个旅1个团沿遵义老君关到思南塘头的乌江各渡口构筑工事,并沿江烧毁民房、销毁船只,以阻止红军渡过乌江。 另一方面,源于“乌江天险”的恶劣地理环境。古人形容乌江:“崇崖如劈,悬壁临水。”乌江两岸陡峭高山,江水波涛汹涌,河面宽达多米,窄处虽数十米,但水深流急,漩涡翻滚,沿线荒芜、人迹罕至,没有渡口、没有船只,很难过江。可是,时间紧迫,先遣队必须抢在追兵抵达前,架桥通过乌江。工兵们就地取材,赶制了许多竹筏。 1日上午,担任中路突破任务的红二师第4团抵达江界河渡口。经过侦察,决定佯攻大渡口,主攻地点则放在离大渡口不远处的下游老虎洞。2日晚上,5名红军战士乘竹筏偷渡成功,埋伏在山下。3日上午9点,佯攻继续,主攻老虎洞的17名红军战士乘坐三只竹筏在强大火力掩护下渡过乌江,与之前成功过江的几名突击队员会合。22名红军突击队员一齐向守敌冲杀过去,守军一时阵脚大乱。红军乘胜占领了滩头阵地,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渡过乌江。 不久,敌军增援部队赶来,开始反扑。形势危急之际,已渡江登岸红军抢占滩头左侧石峰制高点,并借此有利地形打垮了敌人的反扑,巩固了江岸阵地。红军工兵在火力掩护下乘势架起浮桥,主力部队立即从浮桥上冲杀过去,驻守渡口的敌军全线溃退。3日下午,中央直属机关、军委纵队、红一军团、红五军团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导人渡过乌江。
迴龙场渡口原貌余庆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迴龙场、茶山关两路部队也顺利渡江。从1月2日红二师在老虎洞突破敌人的乌江防线开始,到1月5日红军3万多人马全部渡过乌江,历时不到一周,红军全线突破了敌人设置的东起迴龙场、西迄茶山关余里的乌江防线。 渡江战役红军主力部队以较小伤亡,共击溃黔军6个团,歼俘敌人余名,缴获了大量的军用物资,取得了突破乌江的重大胜利。随后红军挺进黔北,向遵义进发。 今天的瓮安县江界河渡口,作为当年红军强渡乌江的纪念遗址,成为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界河大桥,以单孔跨度米,水面高度米的雄伟气势,成为世界第一跨度桁式组合拱桥。人们称之为“彩虹横空挂,天堑变通途”。从远处看桥,像一个钢铁巨人,英姿勃勃,高耸入云。从桥上看乌江,滔滔江水狂野不羁、刚烈奔放。千里乌江百年沧桑,天险绝壁间镌刻下色彩斑斓几多传奇。
军民合作共同扎竹筏雕像
红色记忆传薪火
在位于余庆县大乌江镇的“突破乌江”纪念园里,一处军民共造竹筏的雕像十分引人注目。竹筏雕像背后的故事,发生在年。 年12月30日晨,中央红军第一、九军团先头部队到达乌江岸边,作渡江侦察准备。部队屯集江边之时却发现乌江岸边无舟无筏,无法渡江。 原来,红一、九军团到达乌江迥龙场(原岩门乡)之前,国民党黔军在北岸布防。年12月下旬,国军在各地强抓民夫,日夜挖战壕、筑碉堡,在乌江北岸老鹰岩、野猪塘、王家岩、构林坳等十多个山头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并将沿江各渡口的渡船拉至对岸,沉入江底。
迴龙场渡口纪念碑余庆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乌江两岸全是几百公尺高的大山,耸天壁立,江面足有一百米宽,滔滔的江水,不时翻起白浪,如何渡过江去成了摆在红军战士们面前的难题。好在,他们并没有被这山高水险所吓倒,决定扎竹筏做浮桥渡江。 红军战士们向当地群众宣传党和红军政策,组建岩门武工队,配合红军渡江作战。武工队队员们召集船工、水手、工匠及群众,伐木砍竹,献出家中门板、竹子、箩筐、绳索等,帮助红军扎竹筏、搭浮桥,一个晚上就扎了三十多个竹筏。 年1月1日半夜,由当地船工安清带着红军小股部队摸到乌江岸边火力侦察对岸的布防情况。由于黑夜风大,伸手不见五指,已过江的部队暂在江边树林内停住,待拂晓攻击。偷渡的同时,红军另有三名战士,从新老渡口之间的仙人蹬江面游水过江,爬上北岸余家沟敌人散兵壕侧面的高地关刀岩。 1月2日,天将拂晓正面开始攻击之际,三名战士一枪将守壕敌军连长打死,敌军惊惶乱窜,埋伏在江边树林内的红军战士亦往上冲击,敌军向其主力所在地溃去,敌人主力一个团也同时溃退,往思南、凤冈方面逃去。红军于是将扎好的竹筏连成浮桥,大军余人全部过江,当晚进驻箐口。 一枪打死敌连长,惊跑守敌一个团的故事,大乌江两岸的老百姓很多年后还很兴奋的摆谈着。 中央红军一师一团在大乌江迥龙场渡口率先突破国民党军乌江防线后,迅速到达敖溪、龙家、松烟一带,打开了进军遵义的通道。1月3日至4日,中央红军第一、九军团主力1万余人全部渡江,取道湄潭,向遵义前进。
茶山关渡口风光唐正摄
现年93岁的王顺昌是贵州省余庆县一名有着近70年党龄的退休党员。86年前,不满7岁的他目睹了红军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突破乌江的场景。 现在,他家里还珍藏着一张五十多年前的老照片,这是他父亲王义和扛着楠竹在山路上行走的照片,而照片之所以珍贵,是因这棵竹子是从当年红军突破乌江的浮桥上拆下来的。 当年,红军全部渡过乌江后,父亲王义和带着年幼的王顺昌来到乌江边看浮桥。此时浮桥北岸的龙绳被红军砍断,一些搭设浮桥的楠竹和木板已经被水冲走,还有一些则被南岸的龙绳拖在河中。 王顺昌的父亲和祖父从河中扛了8根楠竹回家,并将其中的6根编成晒席,剩下的两根保留了下来。 年,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来到余庆收集红军长征时的遗物,听说王义和家有两根红军渡江时搭设浮桥用的楠竹,便上门找到他家,最后王义和将楠竹交给遵义会议会址的工作人员,王义和只留下一张与楠竹的合照。 当年7岁的小男孩如今已93岁,经红色记忆的滋养,他成了一名红色基因传承者。今年3月18日,余庆城关一小开展“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主题宣讲活动,王顺昌来到学校给学生们讲述曾目睹红军突破乌江的故事。 王顺昌还编印了《长征漫游记——献给长征路上的同行者》和《脚印——随党走过不平凡的七十年》两本回忆录。他说,是共产党将我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有生之年能还原记忆中的历史场景,做红色基因传承者,是多么荣耀和幸福的事。乌江渡口焕新颜
迎着朝阳,来自上海的退休职工陈文华沿着余庆县大乌江镇红渡村的观景台,一路走到山沟对面的红军战斗遗址。 参观完红军战斗遗址,陈文华感叹道:“既有遗迹的保存,又有景观的重建,在这里能够体验到当年红军强渡乌江的烽火硝烟。在当年红军突破乌江天险的地方,我们住上了环境优美、原汁原味的民宿,体验到丰富的红色文化,这一趟不虚此行。”
红渡村直通往迴龙场渡口的景观步道。王雨雨摄。
陈文华口中的“民宿”,是一处名为“秋白居”的庭院。红渡村村民钟艳是这座黔北民居的主人。三层楼房改造一新,一楼自家住,二、三楼12间是客房,规格不一,风格迥异,庭前晚樱绽放、庭院中间桃李飘香,迎来了天南地北的游客。 “我和遵义余庆坊旅游农家发展有限公司签了20年的合同,多平米每年有多元的租金。”钟艳同时也是这些客房的管理员,每月有元的工资。除此之外,她还可以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一年下来大概有十多万元收入。 在红渡村,和钟艳一样靠着新发展起来的旅游业,收入节节攀高的群众不在少数。
80多年前,红军在此强渡乌江,红渡村因而得名。但是长期受困于交通等限制,生态环境良好,拥有乌江峡谷、田园梯田和红军长征旧址等旅游资源的红渡村,却一直以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作物为主,犹如一座孤岛藏匿于深山之中,经济发展滞后。 “岩门坡,穷窝窝,一年才收一撮撮,娶个媳妇要挪窝。”这句顺口溜就是对当时的真实写照。 “以前的日子太艰苦,全靠家里的一亩三分地,上街赶场要步行5小时才能走到。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小孩。”说起红渡村的过去,65岁的村民伍文华直摇头。 截至年,红渡村还有贫困户户人,贫困发生率29%。当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元,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为零。
游客在余庆县体验重走长征路。王雨雨摄
红渡村的嬗变始于年。 作为“四在农家”的发源地的余庆县,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因地制宜进一步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探索出一条“农耕体验、乡土怀旧”乡村体验游发展模式,盘活闲置房屋、闲置农田、闲置劳力,“旅居农家”应运而生。 当地政府引进公司,为红渡村设计了“旅居农家”模式。 “简单地说,旅居农家就是农家院里开设客房,让游客吃住在农户。”负责运营的遵义余庆坊旅游农家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罗俊说,通过租赁村民闲置的房屋,统一标准改造成客栈,同时租赁村民闲置的田地,设计成创意农业景观,并开发推豆腐、打糍粑等民俗游,提升村内红色景点旅游体验,以此吸引游客实现深度体验游。同时,紧锣密鼓地开展公路建设,打通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瓶颈,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当地不少群众都吃上了“旅游饭”。 如今,红渡村的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提升到1万多元。“腰包鼓起来了,农村环境变美了,我们老百姓的幸福感越来越强。”伍文华说起现在的日子,竖起了大拇指。 “岩门坡,幸福窝,南来北往游客多,旅游连出金银窝。”这首新顺口溜在村民中流传开来,描绘出红渡村幸福的模样。 事实上,像红渡村这样的幸福故事,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曾三次转战的余庆县不断上演。 借梯登高,沿着乌江一路北上入长江,余庆县正围绕“四新”抓“四化”,奋力建设全国城乡融合样板县、绿色发展先行区,做靓“四在农家发源地、美丽乡村一枝花”品牌,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加快建设更美更幸福的新余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钱诚蒋洪飞孟锦群 编辑刘娟利 编审王璐瑶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