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重新理解城市人民资讯
2023/7/9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白瘕风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news.html
■本报首席记者龚丹韵疫情新常态下,人们的出游选择更多回到了本身所在的城市。城市行走,这个近几年开始流行的活动越来越受欢迎。我们选择了3种类型进行跟访,发现即便土生土长于上海,人们对自己的家乡的了解仍远远不够。城市行走的兴起背后,其实是今天我们如何阅读城市、如何思考文化传承、如何凝聚身份认同。不再是寻常公园“早晚高峰拥挤的地铁,日夜灯火通明的写字楼,繁华街道的车水马龙,你是否在脚步匆匆中留意过上海这座城市的呼吸与脉搏?”这是朱一宁团队组织的上海城市行走活动文案。初冬的一个上午,被活动文案吸引,一群来自海外高校的中国留学生,一起参加了他的衡复风貌区行走,以此作为校友会团建活动。集合地定在衡山坊,十几位“海归”站成一个圈,他们大多已参加工作,年龄二三十岁,相似的留学背景、经历,让大家一下子熟悉起来。带领大家行走的是一位有建筑学和城市学专业背景的向导丁广吉。带着对城市的热爱,衡山坊微更新的历史从他口中娓娓道来。第二站,马路对面的徐家汇公园。丁广吉拿出一本图册,高高举过头顶示人,边翻边解释。图册内容是一些老照片、老报道,介绍的是这里的前身大中华橡胶厂。讲解时不时穿插各种提问,比如:你们知道橡胶厂的标志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这张照片里的人是不是有点脸熟,大家猜猜他是谁?团队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也不乏上海土生土长的年轻人,但几乎所有人都不知道答案,甚至大多数人“第一次听到大中华橡胶厂”。上海作为曾经的工业重镇,橡胶厂渐渐搬离市中心,最终这片寸土寸金的空间转型为今天的徐家汇公园。这些迁徙、转型的小故事,是上海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微缩碎片。但站在真实的空间中,知道这段碎片的故事后,再走进公园逛,目之所及,是今时今日休憩、奔跑和微笑的人们,那一刻,在时空的回响中,它不再是寻常的公园。往里走,闻名遐迩的“百代小楼”坐落在此。此时,丁广吉从行李箱中拿出一组物品:百代唱片公司、中国唱片公司的老唱片套。从底部的文字,到中间的图画,对着物品介绍故事,颇有趣味;接着讲述国歌在这里诞生的故事,由此展开,提及上海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公园里的路人似乎也被吸引,频频回头,甚至有人站在边上“蹭听”了一会儿。衡山公寓、余庆路、武康大楼等,漫步在梧桐树荫下,丁广吉发挥专业优势,又拿出图册开始介绍。每一页,印着建筑风格的演变轨迹,从古典主义、装饰艺术风格到现代主义,每一种风格特征,他都在上海找了一栋熟悉的楼宇进行举例。团员们听得津津有味,仿佛上了一堂建筑风格简史课,之后每看到一栋风貌区的老房子,都有人兴奋地指着问:“这是刚才说的××风格吧?”也有一些细节,若非丁广吉特意指明,熟悉的人都未必注意。比如一栋老房子的外墙,走近仔细看,才能发现凹凸的“MILK”和“LETTER”字样。用手戳,LETTER里面至今还是信箱,而MILK无法戳动,说明已经废弃不用。还比如,代表衡复风貌区特征的梧桐树,一直被叫作“法国梧桐”,但其实它是二球悬铃木,来自伦敦。进入宋庆龄故居参观后,行程在密丹公寓、罗密欧阳台结束。出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