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染大地织彩锦余庆县美丽乡村建设走笔
2023/6/14 来源:不详北京青春痘正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5/9187210.html
仙女何时返故园,耕织彩锦缀家山。 层层浪涌千丘塝,阵阵香飘万亩田。 红渡声名缘血染,乌蒙气势壮山丹。 妆成美景先农造,敢在神州数壮观。 这首挂在余庆红渡景区的诗句,不仅是对红渡梯田的描写,还寄托了该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瑰丽梦想。 耕织彩锦缀家山,这是农民勤劳致富、农村风景如画的图景,是余庆人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真实写照。 余庆县耕织彩锦,妆成美景,开始于罗家坡上的百亩橘子林。 起源:一个种橘人百亩橘子林 有女不嫁罗家坡,爬上坡顶直哆嗦。 遍地都是干烧地,井水不够几家喝。 这是流传在70年代到80年代初罗家坡的一首打油诗。那时候的罗家坡山高路窄,沟谷陡峭,缺水、缺电、缺路、缺产业,罗家坡人世代过着穷苦日子。如何走上致富路,过上好日子?村民们苦苦追寻。 穷则思变。村民周修平20岁就开始自己琢磨种橘,30岁担任村民组长,买书学习,钻研各种果树栽培,在自家土地里试种金桔果苗,两年后,果树长势喜人。当时,余庆县计划发展果蔬产业,便选派他到重庆学习果树栽培。周修平学成后,先行先试,带着村民种植金桔。
“仅仅用了3年的时间,也就是年,我们组27户就有20户村民,买上了自行车。那时候,罗家坡山顶松柏杉,田里稻菜瓜,山腰经果林,院内猪鸡鸭,日子过得安逸得很。”周修平回忆起当年村民富裕、村子秀丽的景象。 村民有了钱,大家又开始改善居住环境。村民们自发筹集7万多元,实现了“五通一化三改”,即水通、电通、闭路电视通、有线电话通、路通、路面硬化、改院、改厕、改厨。 年,余庆县派干部蹲点罗家坡组,提炼发展经验,年总结出罗家坡“四在农家”发展经验。在全县开展了以“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农家”活动。
实践:一处一景 “四在农家”美
金果压枝童可抓,橘林朝暮绕烟霞。 坡裁柑橘邻松柏,好景欣欣刮目瞧。 年,“四在农家”写入国发2号文件。一批以余庆为样本的“四在农家”创建点陆陆续续展新颜。 景美了,房子漂亮了,人也乐了。“四在农家”不仅美了百姓的居住环境,更美了百姓的心田。 距离余庆县城边1公里的白泥镇和景湾新村,景色优美,空气清新,一栋栋欧式别墅整齐地排列着,房前屋后,花团锦簇,绿意盎然。来自全县10个乡镇的村民,通过生态移民搬迁,住上了新房。
“过去住的是老房子,开门是大山,出门爬坡上坎;现在住的是别墅,开门是花园,出门是大马路。”年,一家四口搬进和景湾别墅的彭揖永,谈到自己生活变化时很是感慨。 年到年,历时13年,“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活动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着力点,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素质入手,顺应了农民“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强烈愿望,深得广大群众和各级领导好评,迅速覆盖遵义,推广贵州,影响全国,成为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好载体。 然而,漂亮的民居、优美的环境、完善的设施背后,农村“空心化”现象仍然难以有效解决,一些创建点群众房屋闲置率较高。 村民彭揖永虽然住上别墅,年迫于生活,他不得不外出务工。当时,像彭揖永一样,住别墅无资金收入的人不在少数。“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虽已具备了发展休闲产业的资源基础,却缺少将资源变成产品的转换进程。余庆县开始着力于如何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工作品牌转化为经济资源,使之与产业融合,与市场接轨。 升级:打造“旅居农家”模式 休闲生活在农家,避暑度假在农庄。 农耕怀旧在农园,健康养生在农田。 年,余庆结合“全景余庆·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围绕从建设新农村到经营新农村转型的发展理念,县委、县政府创造性提出了“旅居农家”建设模式,它依托“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优势资源,瞄准都市人群追崇田园生活、山水旅游、农耕怀旧的时代需求,以“农耕体验、乡土怀旧”为特征,以“全方位设施配置、聚合式村落布局、酒店式统一管理”为发展模式,以环境、住宅、农田的有机结合为空间理念,推动迈向全域化旅游、全民化旅游、全行业旅游,最终成为“民居客旅、主客共享”的都市人群旅居目的地。
“旅居农家”主要在“居”上做文章,是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的融合创新,既是一项旅游产品,又是一种生活方式。实实在在地将农村“闲置房屋、闲置农田、闲置劳力”三闲价值的综合利用起来,集中规划。将有意愿向旅游服务转型和目前有剩余劳力、剩余劳动时间的农户提升为旅游服务者。最大限度地挖掘农民闲置资源,不断吸引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打造“同耕、同住、同食”的“主客共享”格局。 “过去,开门望见的是包谷林,现在开门望见的是花果园,我从来都没有想过,在家也能轻松挣钱。”年轻的大乌江村村民钟艳满脸幸福地说道。余平米的庭院坐落着两层洋楼房,很难想到,这个钟艳家花团锦簇、悠闲惬意的院落是由土砖木房、牛圈、猪圈和小院坝改造而成。房子靓了,钟艳便与丈夫商量回家发展。如今,她在自家门口上班之余,还能照看孩子,丈夫也找了一个收入稳定的工作,他们还将住房的二楼以每年元的价格,租给旅游公司开旅店,这让钟艳不禁感慨:“现在的生活很好了,我在旅游公司上班,一个月元,丈夫在家跑货运一个月元,加上其它收入,总共算起来不差。” 在余庆河滨村,也有不少像钟艳夫妇返乡发展的年轻人。今年30岁的河滨村村民石建军,过去在福建永安打工,一个月工资多元,不仅要赡养老母亲,还要供小孩读书。后因父亲重病而请假回来,看到村子发展旅居农家,自家的房子刚好在景区规划范围,原本破旧的房子在政府的政策的支持下焕然一新。他瞄准商机,于今年5月辞职返乡,投入3。4万元,在今年端午节开张农家餐饮店。“政府支持力度大,我对我的餐馆有信心,我对未来充满信心。”石建军高兴地说道。 “旅居农家”的创意与实践,无论是旅游村庄、旅游景区还是旅游度假区模式,都让村民真正参与其中,变传统农业为副业,变文化旅游为主业。如农家庭院,不仅保留了传统的人居功能,更具备了旅店、休憩功能;农民的土地,不仅保留了生产功能,更呈现了景观功能;农民的文化,不仅保留了生活习俗功能,更呈现了让城里人怀旧、欣赏、消费的功能。“旅居农家”有效地将田园居住方式和城市化配套服务融为一体,构建主客共享、且游且居、可消费可体验的生活方式,既成为群众生活的家园,又成为外来游客旅游度假的产品,为资源与产业、农民与市场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现在生活比过去好10倍,三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事业、产业,他们很孝顺,政府每个月给我发93元的养老金,这小日子过得好的很。”刚和儿媳儿子到三亚游玩回来的古稀老人唐如仙满脸欢快地说道。 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颜,余庆从橘子林说丰年,到“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名满四方,再到升级建设“旅居农家”,留住了乡愁,有效搭建了资源与产业、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 来源:遵义日报
编辑徐春燕
编审郑德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