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逃避现实出家法名大错,敏树禅师却

2023/6/19 来源:不详

在一般人看来,出家为僧,弃绝人伦,与遵守儒家的伦理规范为忠为孝,似乎是水火不相容,然而在明末的士大夫、清初高僧大错身上,二者却融为一体。

大错俗姓钱,名邦芑。南明桂王永历六年(),钱邦芑被授以贵州巡抚,他知难而进,企图挽狂澜于既倒。然而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南明小朝廷在西南苟延残喘没多久,仍旧免不了崩溃的命运。永历七年(),张献忠起义军的余部孙可望率领部下进人贵州,钱邦芑抵敌不住,退居贵州余庆县蒲村隐居。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效忠明朝,不与孙可望集团合作的遗民群体。

安龙·永历行宫

孙可望知道钱邦芑在当时有很高的名望,想把他搜罗到自己的统治集团中以笼络人心,于是逼迫钱邦芑出来做官。然而钱邦芑为保全气节,拒绝了孙可望。孙可望恼羞成怒,竟然封刀交付使者,下令说:“钱邦芑如果再顽固抗命,就用这把刀割下他的头来见我。”

面对使者的百般恐吓,钱邦芑毫不退缩,他为了保全忠节,早就下定了谢绝红尘、削发为僧的决心,他面对威逼利诱,谈笑自若,毫无惧怕之意。当天晚上,钱邦芑就在蒲村削发出家,法名大错,并将所居住的房屋改名为“小年庵”,还当场作了一首偈:

一杖橫担日月行,山崩海立问前程。

任他霹雳眉边过,谈笑依然不转睛。

西江千户苗寨夜景

孙可望得知钱邦芑出家后,不禁勃然大怒,下令将钱邦芑押解到贵阳斩首。不料此时安龙城发生了吴贞毓等人谋迎李定国废孙可望而被杀的事变,朝野震动。孙可望为了安抚人心,释放了钱邦芑。

在《大错遗集》中,有许多关于钱邦芑出家后生活情况的诗文。其中提及湄潭水源洞,说此洞可住数千人,一批遗民和僧人就居住在里面。他们一边耕作,一边读书,过着遗世独立的生活。钱邦芑平时谈禅说佛,似乎忘却了政治,但一到关键时刻,他那明朝遗民的面目免不了要露出来。

有一回,钱邦芑在路上偶遇武将吴应熊,忍不住讥讽了几句。吴应熊把他抓起来送至平西王吴三桂处,请求吴三桂杀了他。吴三桂得知钱邦芑正想杀身成仁,便又把他放了。

佛陀

钱邦芑法名“大错”,错乎?不错乎?如果错,错在哪里?

当时云贵地区的高僧,都知道大错禅师是为了忠于明朝才出家的,出家之后仍然不忘忠孝。髙僧敏树在寄给大错的信中辨析了“大错”二字:“今禅师以不报之报、不酬之酬而出家,是万幸也,是大忠孝人也,何言错?”其中“不报之报、不酬之酬”说得很好——削发出家,抛弃臣子之道,这是不报天子,不酬父母。可是这一出家,不向异姓异族主子跪拜,正是报了天子,酬了父母,所以是“大忠孝人也”。

明朝灭亡,一些文人旧士面对异族主子,在伦理问题上是无论如何也想不通的。要向异族主子称臣,就得抛弃儒家多年来所宣扬的华夏夷狄之说。为了谨守儒家纲常,为了保全民族气节,不少汉族文人出家了,钱邦芑就是其中的典型。他们是为了保全儒家纲常而出家,出家之后,仍然是忠臣孝子。

大彻大悟的鸠摩智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52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