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份秘籍请查收帮你的孩子掌握数
2023/8/7 来源:不详写在前面的话: 高中时期班里有个理科很好的女同学,高三每次摸底考试数学都可以接近满分,不但做题效率特别高,更重要的是她的解题思路似乎和老师的一模一样。为什么她的思路可以和老师一模一样,这引发记者我很多年的思考。 到了大学,因为读了理工科专业,我也前前后后学过9门数学,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那些可以通过刷题找到规律的数学门类,比如高等数学A、线性代数、抽象代数,我因为努力都可以取得很好的分数;但如果是遇到那种游戏型的,比如概率论、离散数学就完全傻眼,属于上课听老师讲起来很容易,但课后拿着题目就不会做。相较于高中时期的那位女同学,我认为自己当年学数学靠的是刷题,认为数学是熟能生巧的学科,一段时间不练习,就会手生,而女同学真正学到了数学的思维。事实上,那些游戏型的数学门类,往往和真实的生活很接近。 数学是源于生活的学科,这是不是学生以后特别认同的观点。那么为什么大家同时起步,有的人能够真正学到数学思维,有的人只能考刷题来应对考试。我想这个问题尽管表现在高中、大学阶段,但种子一定埋藏在小学,甚至更早的学前启蒙阶段。抱着这样的想法,记者邀请到了教育部领航名师培养对象尹侠老师,为大家解密在小学或者启蒙阶段,究竟怎样才是打开数学的正确方式。
本期嘉宾尹侠:遵义市余庆县实验小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教育部首批领航名师培养对象,贵州省乡村教育家培养对象。
天眼新闻:尹侠老师好,首先想要了解的是六年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它为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打下了怎样的基础? 尹侠:智慧高于知识、技能。在教育中,我们往往看重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在部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较为突出。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年出版)一书中谈到:要把握好“教育的节奏”,一个人从出生到十三、四岁,他的思维处于浪漫阶段,这个阶段通过学习形成的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智慧;十四岁到十八岁,处于精确阶段,可能会通过一定的有意义的自我训练获得精确的知识技能,思维有理性的成分较全面看待问题;十八岁到二十二岁,处于综合运用阶段,他可能运用所形成的认知去思考童年时期的感性认知进行定性回答,发展“高阶”的智慧,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小学六年的数学学习,是处于人的“第一个阶段”智慧发展,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的是良好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能从身边事物中能发现、提出蕴含数学问题,以现有的认知水平进行解释,并通过口语、文字、符号清晰有序的表述出来。实质上就是数学思维的本质——“抽象、推理、建模”的启蒙教育,学会“举三反一”地思考,为中学、大学甚至社会化的终身学习中自由思考奠基。
天眼新闻:您能分学段说说小学数学的难度进阶吗? 尹侠:按照现阶段教育部的数学课程标准,1-3年级是第一学段,4-6年级是第二学段,7-9年级是第三学段。1-3年级的第一学段的数学学习,重点是整数的加、减、乘、除的“计算”,而“计算”的前提又是要理解所谓加、减、乘、除中“运算”的意思,因为明白“算理”后自然融通“算法”。其中又以2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法的精熟为基础。以上两个最基础的知识脱节,造成了小学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4-6年级的第二学段的数学学习,重点是小数、分数、百分数、比、比例以及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柱的学习。数学中的“问题解决”贯穿在各个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其中,对于分数中单位“1”的抽象理解程度,将产生新的数学学习困难学生。
天眼新闻:数学启蒙应该从几岁开始?怎么开始?换句话说孩子在进入小学时应该具备数学的素养吗? 尹侠:儿童的数学学习可以看成是人类数学发展的一个缩影。首先,数学研究的“数”“量”“形”三者的关系。人是自然的精灵,从出生起,就通过大脑在不断感知输入自然界的各种信息,然后经过大脑这一“黑箱”对信息进行处理,再通过眼神、表情、动作直到语言进行表达。素养,是通过后天的环境、教育施加影响形成。所以,儿童在进入小学学习前,他已经储备了“不教已会”的实践性知识,这些知识中已包含数学中“数”“量”“形”的原始感知,作为家庭教育或学前教育,此阶段重要的责任是通过有趣的游戏(拼图)、一定的学具(扑克牌)、生动的故事(绘本)从数学“数”“量”“形”的视角引导学生去观察,已经在自我积淀素养了。不在于“提前偷跑”灌给儿童头脑中会算“1+1=2”,因为他们的思维还未经历符号化抽象阶段,是对他们早期智慧的伤害。 天眼新闻:小学数学是熟能生巧的学科吗?讲讲刷题的价值。 尹侠:我国已故的数学教育家、华东师大张奠宙教授生前曾写文章谈到数学学习中“熟能生巧”和“熟能生笨”的关系。在数学学习中,能通过三个具体的情境提炼(抽象)出其中不变的规律,举三反一;然后又回归解决现实问题,举一反三。这就是“孰能生巧”。而现实是通过“大剂量、同质化、低水平、不思维”或“高难度、超进度、学不会”的数学题目进行练习,学生苦,家长苦,老师苦,倒置“熟能生笨”现象的产生。适当刷本阶段正在教学的典型题目,学会找到规律,以少胜多,方为根本。数学学习,顺势而教吧。 天眼新闻: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比起计算力,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否应该先建立和现实和数学的关系。 尹侠:我赞同这样的观点,也在践行这样的观念。很多家长对数学的理解停留在数学就是“算账”的认识上,于是就有了前些年民间传说的“杀猪匠算账最厉害,改行做家教”的笑话。英国前首相卡梅伦说乘法太难,但不影响英国近现代科技的发展。所以,让儿童走出教室,主动去观察、思考、表达,尝试解决身边现实问题,在现实中积淀素养生成智慧,比让孩子机械的“算”更为重要。大家看看身边,现实情况是在大数据时代,真正留给个人要用数学“口算”的机会不多。
天眼新闻:您在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科研室主任潘小明老师的手下学习过,也曾经走进上海的数学课堂,您认为上海的学生和家长更加注重数学的哪些方面? 尹侠:我在上海上过一节五年级关于“组合”在小学数学渗透的内容。在开课前提问阶段,一个男生一直举手说“老师,我会!”我到他位置上轻声问“你是怎么想到?”他说直接用排列组合公式进行计算。下课后,我再次问他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公式的。他悄悄地说:“我爸爸在上海一所大学教书,和老爸散步时随便谈话中学会的。”我在思考: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师。在孩子身上能看到家庭中父母的影子。在一般情况下,今天的父母怎么样,20年后孩子很大可能长出今天父母的样子。所以,当孩子在家中学习时,家中请放下手中的手机,关上客厅的电视,静静拿出一本数学、哲学、文学类的书籍,让家中有一种“富贵”的书卷气。我一直在 天眼新闻:现在大热的逻辑思维,其实是奥数的一种变形,如果不以竞赛为目标,您认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如果学有余力,可以接触逻辑思维或者奥数吗? 尹侠:大家有兴趣去阅读一下华裔数学家陶哲轩的成长经历会发现:一个数学家的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机遇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天赋)”培育而成。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对英才教育学生的选拔大致在总人数的5%左右,主要是通过学校专门的教师施以专门的课程进行培育,而不是当下许多家长为了自己的“面子”,很功利化的送到贴着奥数标签的培训机构去培训,以为进了这个门,就造就了英才。殊不知,我国的正规的奥数教练是有证的,官方备案认可。所以,结合现状,可以通过学校教师,或联系高校相关专业的权威教师,去让孩子尝试一下。悟得透,坚持;学不会,撤退。
家长们可以感受一下,学而思奥数入门一年级的难度。 天眼新闻:据说现在从小学3年级开始,数学的校外补课就比较厉害了。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尹侠:说句真心话,孩子的学习,自己的孩子得自己教,学习是内悟的过程,不是用钱就能简单解决的,指望别人教好自己的孩子基本上不可能。前些时候,看到有些省规定“教师不能要求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在评论区有相当多的人员表示赞同。个人认为是家庭教育缺失的悲哀!在小学,家长留给孩子通过检查作业、了解学习情况20分钟的时间,是一种亲情关系的体现。 我所上的班级,是从来不准任何一个学生在外补课!数学教师的电话从不关机,有问题请家长花几毛钱让学生随时打电话交流。家长检查作业,如果水平有限,可以看孩子书写是否认真,作业是否完成。至于对错,是第二天学生交上来后,教师批改了解学生真实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其中,有很负责的知识分子家庭,他们不仅检查作业对错,甚至要求孩子将错题的订正思考步骤写在题下,请老师评判,有时还在作业的边上写上对孩子数学学习近期的表现,老师在批改时可写上学生在校情况供家长了解。家教融洽,共同陪伴孩子成长!记住:家长,辛苦前二十年,幸福后半辈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曹雯
编辑刘娟利 编审周文君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