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余庆郭子章智平纷争巧立县
2023/11/16 来源:不详余庆县,地处黔中腹地,是贵州省遵义市下辖县,位于遵义东南角,是遵义、铜仁、黔南、黔东南四地州市结合部,东与石阡县接壤,南接黄平县,东南连施秉县,西南临瓮安县,西北界湄潭县,东北与凤冈县毗邻,县域面积平方公里。
据史料记载,唐乾符三年(年),杨端入播平定南诏之乱后,永袭播州,朝廷在今余庆地域设白泥和余庆两个土司校尉,隶属播州宣慰司管理;宋代,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播州一带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政策,朝廷设置了若干羁縻小州,今余庆属绍庆府所领羁縻小州辖地,后设余庆(今敖溪)、白泥两个长官司。此后的几个朝代中,两地或为长官司,或为州,但都是互不统属的两个部分。一直到明朝万历年间,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贵州巡抚江东之因进剿不力,被免职,郭子章接任贵州巡抚,积极配合平播总督李化龙平定了叛乱。在“改土归流”这一大的背景下,朝廷将东西长余里、南北宽余里的播州之地设遵义、平越二府,分别由四川、贵州管辖;撤原有的安抚司、长官司、招讨司等土官建制,设州、县,由朝廷派官员(史称流官)治理。
明万历二十九年(年),朝廷合余庆(今敖溪)、白泥两个长官司而成余庆县,至今已有了余年的历史。然而,“余庆”二字用作县名,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有一个生动的民间故事。
播州平定后,余庆、白泥两个长官司,一个在乌江北岸,一个在乌江南岸,中间还穿插有其他土司的地盘,但贵州巡抚郭子章还是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合并余庆、白泥两土司为一县,知县从外调任,原有的两土司分别改为县丞、主簿。郭子章的奏疏得到皇帝的批准后,问题也出来了。两司合并后,县名叫什么?县治设在哪里?两地土司家族及民众各执一端,争得不可开交。
然而郭子章早就成竹在胸了:县名叫余庆,县治设在白泥。理由是:“余庆”语出《周易·坤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吉祥而有深意,且可确认至少在唐代就有其名,历史悠久。白泥司地理位置特殊,东出十余里,就进入黔东南少数民族聚集区,史载这一地区曾多次发生苗民起义。白泥万亩大坝可储粮屯军,战事一开,军队可在第一时间投入战场,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军事意义。
那么,怎样才能平息两地纷争,实现自己的目的呢?郭子章计上心来:白泥司的泥土是白蟮泥,土质贫瘠、粘性大,易板结;余庆司的泥土是大堰泥,土质肥沃、疏松,同体积的白蟮泥一定比大偃泥重,何不用称泥的办法确定县治呢?于是他把两司代表召集到一起宣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县治设在何处,自有天定,你我岂敢违天意而擅断?”众代表听郭子章这样说,齐问:“敢问巡抚大人,这上天之意你可知晓?”郭子章正色道:“这天意嘛,就是同体积的泥土重量。哪个司的泥土重,就把县治设在哪个司,但必须用另一个司的司名作县名。两个司各得其所,怎么样?”郭子章的话音才落,掌声四起,双方代表心悦诚服。于是通过称泥的“天意”,余庆县治就落在了白泥司,县名用了余庆司之名。
但是,郭子章虽说服了余庆、白泥两司的代表,可又要怎样才能说服朝廷,说服神宗皇帝呢?郭子章冥思苦想,最后在奏章中玩起了文字游戏,引经据典,极尽笔力陈述县治设在白泥的理由后,却建议从“余庆”“白泥”各取第一个字合成“余白”用作县名。他料定神宗皇帝和他身边的文臣绝不会同意。果不其然,神宗皇帝批阅奏章时,眉头一皱:“这个郭子章,搞什么名堂啊?一部《易经》你不是背得滚瓜烂熟吗?”随即朱笔一点,定下了“余庆县”。从此,皇帝钦定的县名“余庆”,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