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观遵义美丨四在农家展新颜,

2024/9/11 来源:不详

年,是充满考验和挑战的一年,遵义交出了一份沉甸甸、分量足的高质量发展“贵州答卷”,我们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提前策划,在教育、医疗、旅游、社保、金融、文化、就业、社会等领域提炼一个字,以工业:精、农业:特、旅游:爽、城镇:靓、民生:暖、交通:畅、生态:绿、文化:彩、商业:旺、乡村:美等对遵义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亮点成效进行盘点回顾。在余庆乡村,一栋栋农家小院错落有致,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加之树木葱茏的点缀,呈现出一村一落皆是景,美丽乡村入画来的美丽景色;在凤冈县,乡村变成了公园、田园变成了庄园、庭院变成了花园,一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幸福图景;在播州区,传统的黔北村庄风貌同现代民居元素相融合,人文风光与生态自然风景相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画卷令人向往……行走在初春的黔北大地,目之所及、生机勃勃,一幅和美乡村新画卷映照在眼前。2月22日,全省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局长会议召开,省委赋予了遵义建设“和美乡村样板区”的重大战略使命,遵义市成立工作专班,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为载体,扎实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样板区建设。作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发源地,通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遵义市以富、学、乐、美赋能乡村振兴,不断改善了农民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遵义市凤冈县土溪镇大连村风光“富”字当头,绽放产业之花以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余庆县松烟镇二龙村生动演绎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实践。位于遵义市余庆县松烟镇二龙村的余庆县凤香苑茶业公司已发展白茶、绿茶、红茶等茶叶余亩,带动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亩,茶树变成了群众的“摇钱树”,为乡村振兴打下了产业基础。“我们实现了户均十亩茶的目标,茶园每年也能为当地群众提供上万人次就业机会,人均年收入元以上。”余庆县松烟镇二龙村党总支书记陈小庆说。在遵义,像余庆县松烟镇二龙村以特色农特产逐梦沃野的故事还很多。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产业大棚和美丽乡村构成一幅美丽画卷遵义虾子以“小辣椒”串起大产业,艳椒、满天星、线椒等品种,销往四川、重庆、云南等地,带动全省万椒农增收。桐梓狮溪方竹笋成为富民“山珍”,年产新鲜方竹笋1万吨以上,产值近亿元,余户村民通过方竹产业走上了小康路,从8月至10月的采笋时节,将解决村民季节性用工多人,人均务工收入近万元。遵义围绕“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一村一特”做文章,聚焦“特优高效种植、特种健康养殖、特色生态休闲”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优质茶叶、果蔬、中药材、生猪、辣椒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规模示范效应日益凸显,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提高。农业产业发展起来,遵义又围绕农业做农旅融合文章,通过打造避暑景区、升级特色村寨、培育客栈民宿、投入新旅游业态等举措吸引游客,助力乡村振兴。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村民在采摘辣椒以民宿产业为突破口,遵义推进旅游产业化,以“培育一批示范样板”“实施一批推广工程”“丰富一批民宿业态”,实现全县旅游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每年盛夏时节,习水就会成为众多外地游客避暑的首选地,许多隐藏在小山村里的小众旅游点,渐渐受到游客青睐。拥有“荷塘苗乡”之称的桑木镇土河村,每年八九月份是最美的季节,五颜六色的荷花竞相绽放,美不胜收,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游客,让该村村民也顺势吃上了“旅游饭”。遵义播州区深入挖掘红色、民俗、农耕、土陶、古法造纸等文化内涵,加强非遗文化传承保护,打造乡愁文化传承基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变了一番模样。“学”字赋能,沁润智慧之花组织生活线上通知,组织活动“直播式”开展;产业基地安装摄像头、传感器,智慧农业一键管;数字赋能,直播卖货成为农民“新时尚”,“土特产”出村进城卖出好价钱……作为全国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县,余庆县抢抓机遇,全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完善乡村数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赋能乡村振兴。遵义市凤冈县土溪镇大连村,工作人员在娄山春生态茶园开展直播带货活动“数字乡村”既“富口袋”也“富脑袋”,村民线下线上互动学,通过“一直播”“简道云”平台进行线上线下理论结合实践培训,各方面技能得到提升。在大力发展数字乡村助推文化建设的同时,遵义市还着力推动文化兴村、文化强村计划,组建乡村振兴文创指导团,大力挖掘农村历史文化、农耕文化、传统村落等资源,做好乡村文化创意设计和民宿规划,大力提升乡村建设的文化内涵和乡村振兴的文化软实力,助力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奏响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新乐章,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与此同时,遵义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村,积极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道德讲堂和农村综合文化中心等载体作用,大力推进党的声音进农村,所有创建示范点和个农民文化家园及村综合文化中心实现了“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公益广告、道德讲堂、积德榜全覆盖。“什么是乡村振兴?”“就是让我们产业更好、家园更美、生活更富……”赤水河边,丙安古镇里,一群人围坐在嗑子匠身边认真听讲。工人在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的遵义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蔬菜大棚基地里整理西红柿嗑子匠马国友结合当地红色文化,宣讲党的政策,赢得现场群众阵阵掌声。接地气有温度的宣讲方式,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温润千家万户。在赤水不仅有“嗑子匠”宣传党的政策,还有“文明提调官”树新风。遵义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帮助农民掌握2—3门农业适用技术和1种以上非农技能,帮助广大农民转变了发展观念、找到了增收致富门路。同时,遵义围绕“学在农家”推进人力资源开发,让更多的人才走进农村、服务农民,才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乐”字筑台,催放文明之花“倡导勤俭节约,不要大操大办、铺张浪费,面子不在酒席上……”近日,驻村第一书记汪发顺村民群众积极宣传“移风易俗、文明理事”的社会新风尚,倡导村民们做好表率,传承优良家风,做到向善向上、勤俭持家。“以前家家讲排场、搞攀比,推行移风易俗后,现在大家的文明意识都有所提高。”村民汪群海说。在遵义,像这样树文明新风的地方还很多,遵义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多措并举持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吹遍黔北大地。湄潭县鱼泉街道办事处新石村偏岩塘村民组村再生资源回收站村民王文芬(右)根据可回收垃圾积分情况兑换日常生活用品在仁怀市苍龙街道水塘村,村民们三五成群,坐在门口聊家常、谈变化,幸福和谐的田园生活图景迎面而来。水塘村在文明乡风建设上下功夫,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打造文明实践小院、法治小院、长廊文化等阵地,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这个春节,乐在农家爽精神在遵义乡村真正得到体现。春节期间,在桐梓县,当地人期待已久的“桐梓村晚”也精彩上演,非遗表演、乐器合奏、走秀、武术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村民们聚集在一起,赏民俗看“村晚”,共同品尝充满“年味”的乡村文化盛宴。“桐梓村晚”不但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还让大家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文化进乡村,村民移风易俗陋习改,文明新风拂面来。为推动基层治理迈上新台阶,遵义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社会治理机制,推行“寨管家”“村管事”等微治理模式;创新“管事长+管事小组+群众”自治模式,完善村民红黑榜、文明积分制等措施,积极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积极引导群众摒弃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等陋习,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能;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惠民政策,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坚持加强基层民主、尊重农民意愿、满足农民需求,充分依靠群众主体,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农民做创造文明、享受文明的主人,践行总结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一大批先进典型涌现在黔北大地,带动了乡风文明……遵义市新蒲新区双河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在蔬菜基地进行抖音直播销售苦瓜、茄子、辣椒等应季蔬菜,促农增收在遵义,文明新风正不断吹遍乡村,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的蝶变随处可见。“美”字添妆,雕琢绚烂之花“岩门坡,穷窝窝,一年才收一撮撮,养个媳妇要挪窝。”这曾是余庆县红渡村的真实写照。余庆县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载体,学习借鉴“千万工程”好经验,紧紧围绕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全面提升,全力绘就“景美业兴生活美·村强民富画卷新”的美丽画卷。遵义市槐安仁慧果蔬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在地里采摘柚子如今的红渡村,通过基层治理,发展旅游民宿等已脱胎换骨。美丽的红渡村,正成为人们向往的“诗与远方”。遵义市“美”字添妆,坚持着眼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黔北民居和“四有五通三改三建”为切入点,以农村“五乱”为重点开展整脏治乱,大力实施“农村新型社区”打造工程,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基础设施,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村强民富新画卷正徐徐展开。田家沟,地处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凤凰山下,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山上,茶园与森林镶嵌,山下,竹园与湖水辉映。从前,龙凤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田家沟,几大湾,十年就有九年干,顿顿红苕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龙凤村因地制宜深化乡村治理,在茶产业和旅游产业上做文章,从昔日的穷山沟涅槃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湄潭县城东南部的田家沟石板小径、黔北民居、流水潺潺……初春时节,走进红色美丽村庄板桥镇娄山关社区,呈现出一幅美好乡村图景,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学习藤编技艺、品尝特色美食、欣赏红色曲艺表演,全方位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板桥镇全力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走出一条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余庆乡村振兴之路,如今的板桥乡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既有“颜值”又有“气质”。羊肠小道变成了康庄大道、穷山沟变成了聚宝盆、“荒茅田”变成了花茂村……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黔北大地上徐徐展开。统筹/策划唐正平钱诚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邱胜编辑何美二审刘振梁三审唐正平“一”字观遵义·数|加“数”前行,竞逐“蓝海”“一”字观遵义·特丨做足“土”文章叫响“特”品牌“一”字观遵义·爽|多彩文化醉人绿色畅游爽“心”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71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