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湄潭乡村建设的
2022/5/9 来源:不详北京雀斑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8714221.html
主题评论
湄潭乡村建设的“美丽”之道-04-:18热度:
车行湄潭,满眼青山、碧水、茶园,青瓦白墙的黔北民居依山傍水。一路行一路看,犹如千百幅灵动的山水画组成一幅长长的画卷。
走进乡村,站在雕花窗、穿斗枋的黔北民居院内,一阵浓烈的乡愁涌起,仿佛看到了“诗和远方”。
以黔北民居新村建设为标志,湄潭县久久为功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10多年时间,改建、新建、修缮黔北民居10万栋,惠及全县超七成农户。
青山绿水间的一栋栋黔北民居,让乡村充满了人间烟火,看到了湄潭乡村治理的显著成效,映射出从扶贫开发到脱贫攻坚再到乡村振兴的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一个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正向我们走来。
黔北民居第一栋
正午暖阳下,走进王昌国家院坝,小青瓦、白粉墙、雕花窗、穿斗枋,窗明几净亮堂堂。一股浓烈的中国风迎面来。这是一栋两层的小楼。在堂屋上面二楼的房间门上,写着“黔北民居第一栋”的木匾在阳光照射下十分亮眼。
有人来访,66岁的王昌国从屋后的茶山上赶回来。放下采茶的小背篼,倒水、泡茶。茶香在院坝中飘散开来。
王昌国是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人,是他那个年龄村里少有的高中生,很是健谈。围坐院坝里,他向我们讲起“黔北民居第一栋”背后的故事。
那是年,王昌国家的老式木房很多地方朽坏了,透风漏雨。后来搭建的两间砖房也很简陋。他准备拆了新建。当时的村民组长是他家亲戚,他找到组长商量,“该咋整?”
“搁到,等下。”组长回答他。
王昌国那时并不清楚,他遇上了以黔北民居新村建设为标志的湄潭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风口。
黔北民居新村如何建,当时还只是一个概念。龙凤村村支书伍荣明还记得,当时的县委主要领导、村支书和村民组长就在王昌国家门前的水塘边,席地而坐,规划、讨论。
两天后,组长、村里干部,还有县里的人一同给王昌国送来一份房屋建设的图纸。那还只是一张黔北民居的平面图,不是施工图。具体怎么建?村里干部带起王昌国骑着摩托车到周边考察、包括到余庆县等地“取经”。
“一开始,还是有一点担忧。怕我家独一栋,像庙子。如果大家都这样建,就好看。”王昌国当时有些犹豫。
伍荣明对此记忆犹新。“为坚定王昌国,并在村里推动黔北民居的新建、改建,当时在田家沟连续组织开了16次群众会,讲黔北民居、讲‘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伍荣明说,对于新建、改建,当时给出的政策是:一户补贴元。其中元是建房补助,元作为房前屋后的环境整治的资金,并配套建设1口沼气池。此外,村里还建立信用组,帮助建房的村民向银行申请贴息贷款。
“群众会转变了我的观念,又有补贴,何乐而不为?”当年6月,王昌国拆掉旧房,开建新居。湄潭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第一栋黔北民居立了起来。
那之后的半年,在统一规划和专业设计下,田家沟27户相继改建、新建,以黔北民居取代了以前散乱自建的“火柴盒、方脑壳”。以前污水进水塘,垃圾靠风刮,村里一下雨就污水横流的情景一去不复返。
站在王昌国家的院坝里,前水后山,大小不一的水塘相接向前延伸,水波荡漾,绿草如茵。塘边路旁,一栋栋黔北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古风浓郁。环境美了游人来。许多人家开起了农家乐、办起了民宿。这里先后被评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从1栋到10万栋
4月14日,湄潭县石莲镇细沙组,多户人家的房子周围正在搭建脚手架。
细沙组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村里保存有许多传统的木质黔北民居,时间长的已有两百多年。镇里正组织工匠进行维护修缮。
村民秦大飞家的老房子在去年8月开始维修,今年2月完工。“以前墙板窗子都是光木头,容易虫蛀腐朽,现在处理后全部上了油。院坝、阶沿以前是水泥地,现在全部换成了整洁的青石板。拆除了以前的猪圈,房前屋后还整理出小菜园、小果园。”秦大飞说,“环境好了,有了开农家乐或者咖啡馆的打算。”
细沙组山脚下就是乌江,这里峡谷风光美如画,是红军长征强渡乌江的一个突破点和“一把七星刀”故事的发生地,也是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目前,石莲镇利用支持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大力推进老旧民居的修缮和提档升级。
年以来,湄潭县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黔北民居新村建设中,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结合传统建筑特色和现代建筑材料,在尊重百姓生活习惯的理念下,逐渐提炼形成“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七大元素为主基调的现代黔北民居风格。
村民秦大飞与妻子
为有效管控建筑风格,同时保证农村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湄潭县每年对农村建筑工匠进行培训并颁发工匠证,目前累计培训余人次。建筑工匠在修建黔北民居时要签订建筑质量、安全和风格保证承诺书,作为工匠证年度审核重要依据之一。
此外,为给黔北民居新村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撑,湄潭县每个村要绘制一张《村庄建设规划图》、编制一个《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表》、定制一份《建设要点说明书》。这些图表说明简明概括了整个村庄的规划,以及村庄怎么定位、功能区怎么划分等,图表化、项目化推进乡村建设。
“与企业进园区理念一样,农村建房进寨子,更好实现了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建设。”湄潭县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现在,湄潭县许多乡村都自发将黔北民居新村建设纳入了村规民约进行自治管控。
16年滴水穿石,发端于龙凤村田家沟,湄潭县黔北民居新村建设稳步推进。按照“依山傍水式、村庄城镇式、自然村寨式”三种建设模式,截至目前,该县已改建新建黔北民居7.5万栋,加上修缮的老旧民居,数量已达10万栋,超过全县农户民居的七成。
农民居住条件极大改善,村容“颜值”不断提升。看得见山,望得到水,留住了乡愁,黔北民居已成为湄潭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
从“住得上”到“住得美”
离王昌国家不远处,村民高贵成家正在建新房。
这是一栋三层的黔北民居,传统的堂屋改成了宽大的客厅,11间卧室都建有厕所。
“主体已经完工,晾晒一段时间就开始装修。”高贵成说:“空调也要装的。”
紧挨着新房的,是一栋一层的房子,那是高贵成自住的,新房是在他两个儿子名下。“老式民居厕所都在猪圈牛圈里,不方便,冬天起夜还冷。”高贵成说,现在新建的民居更讲究实用功能,“自住也好,以后开民宿也好,都方便。”
高贵成家的新房并不是他“任性”建的,而是“按图索骥”。
为管控建筑风格风貌,从王昌国拿到的第一份图纸开始,湄潭县就统一进行黔北民居的版本设计。随着老百姓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以及满足个性需求,当地在建筑设计样式上也不断推陈出新。现在已推出23套设计图纸,并印成画册,供农户选择。新的设计版本更加注重古代韵味和现代住房功能的融合,例如增加阳台、堂屋面积、卧室配套卫生间等,让黔北民居有“面子”还有“里子”,从“住得上”到“住得美”。
“一开始,还只是‘ 年启动之初,主要在于改变老百姓的生存环境空间,大力实施“五通三改三建”,即农村通电、通水、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改居住环境、改厕、改灶,建文化广播室、对外宣传栏、体育娱乐场所。
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全省大力推进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湄潭县通过“七改一增两处理”着力整治人居环境,即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路、改水电、改庭院,增绿,做好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全县农村居住条件改善率达到98%,成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
乡村振兴全面启动后,湄潭县以“三美五示范”为目标,统筹建设“生态美环境优、生产美产业强、生活美百姓富”的贵州最美乡村,力争在发展县域经济和产业振兴、推进乡村建设、提升乡风文明、推进改革试验、人才队伍建设上作示范,提出深入推进村庄规划“一图一表一说明”、村庄建设“七改一增两处理”和黔北民居“七要素”全覆盖。
改善农村人居、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让每个农民拥有获得感的关键抓手。从一栋栋村民新居到一片片农业园区、从一条条乡村道路到一个个特色产业,湄潭乡村“颜值”“内涵”双提升,居住环境整洁有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日渐提高,农村面貌极大改善,农民素质显著提高。
民居铭刻着时代的烙印,承载着时代的变迁,折射社会的发展。从院坝会推动到自发写进乡规民约、从一张平面图到23套设计图,从“能住”到功能设施不断提档升级,透过湄潭黔北民居新村建设这扇窗,看到了当地产业的振兴、人才的振兴、文化的振兴、生态的振兴、组织的振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