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城乡奔小康处处新气象潇湘晨报
2022/9/24 来源:不详能不能治疗白癫病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905/9407201.html
正安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孩子们。图片来源:贵州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遵义市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补短板、强弱项,彻底撕掉绝对贫困的标签;兴实体、壮产业,群众收入全面跃升;重基础、劲头足,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斐然;保青山、治污染,生态环境质量越来越好。
放眼黔北大地,走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群众幸福感满满,处处都是跃动的新气象。
新蒲新区:小集镇变宜居新城
每当夜幕降临,璀璨的灯火点亮了新蒲新区,这里也迎来了最美的时刻。湿地公园、天鹅湖、白鹭湖碧水潺潺,倒映着岸边的流光溢彩,居民纷纷走出门散步放松,怡然自得。
“吃了晚饭,就喜欢带着孩子出门走走,景色太美了。”搬到新蒲生活,对张云天一家来说也就两年前的事,但张云天与新蒲结缘却可以追溯到年。
彼时,张云天是遵义一家传媒公司的负责人,受邀为新蒲新区做本画册。于是他带着设计师和摄影师来到新蒲新区,开着车转了几圈,除了破败、混乱的新蒲老街有熙熙攘攘的人流外,其余到处是工地,没有标志性建筑,手中的画笔无从下手。
而今,新蒲新区路网四通八达,高楼拔地而起,山水、田园、乡村、城市共生共荣,面积从平方公里扩大到平方公里,辖区从2镇3办到现在的5镇3办,人口从12万到如今的近50万。
新蒲新区蓬勃发展,面貌一新。冯悝摄
公园多,生态好,环境优,商圈成形,医院、学校布局完备。“八九年时间,新蒲新区的变化岂止是翻天覆地,简直就是脱胎换骨。”张云天说。
一大批交通运输、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项目落地新蒲新区,不断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杭瑞高速建成通车,遵义环城高速建成通车,新舟机场通航,通达城市达50余个,高铁站里列车往来飞驰,覆盖大多数城市,朝发夕至。
高标准打造的文化、体育、会议、娱乐场馆一应俱全,精品小区鳞次栉比,星级酒店集聚林立,商业街区持续火热。
白鹭湖、人民公园、湿地公园等“城市绿肺”和云门囤、十里荷塘、樱花谷、农博园、百草园等一批精品景区,绘就了“人在城中,城在景中,景在画中”的画面。
新蒲新区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新城中,在新舟、虾子、三渡、永乐、喇叭等乡镇,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日新月异。
“我们不仅住上了好房子,还开起了农家乐,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不少。”新舟镇沙滩村永丰组村民王行说,他们家周边以前全是烂田,村里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在家留守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年新农村建设启动后,他们兄弟三人就回到家乡,每人建起了平方米的新房,随着附近十里荷塘公园建设起来,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沙滩旅游观光,他们的农家乐也越发红火。(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孟锦群)
红花岗区延安路街道金狮山社区:春风小院里的幸福晚年
家住红花岗区延安路街道金狮山社区居民陈静穿过社区的小花园,来到春风小院养老服务中心看望父亲。
活动室里乐声悠扬,掌声不断,陈静的父亲和几名老人专心地吹奏着葫芦丝。看到父亲在这里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度过愉快的时光,陈静笑容满面。“这些年,不仅社区的环境更美了,设施更全了,服务也更周到贴心了。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及时解决,老人们也能老有所乐。”
年底,延安路街道金狮山社区将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升级打造成春风小院养老服务中心,设置各类老年活动室,以舒适的环境、舒心的服务、丰富的活动增强社区老年人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走进春风小院养老服务中心,活动室里,乐曲演奏、舞蹈、时装秀等文艺活动有序开展;在阅读室,老人们静坐阅读,分享读书感悟;在茶艺室和休息室,老人们喝茶聊天谈心,笑声连连。
社区居民魏贵芳是养老服务中心的“常客”。“退了休以后,我们组成走秀团,固定来这里上课、表演,生活充实了,乐趣也更多了。”
同时,春风小院内还打造了一个便民小超市,出售粮油米面、泡糊豆奶、健步鞋等生活物品,满足老人不出社区的购物需求。
金狮山社区以“公建民营”的方式引入第三方养老服务机构运营,针对老年人的营养需求制定了每周不重样的餐食谱,还提供免费代缴水电费、就医陪同等项服务。“社区有了养老机构,方便了我们老年人,在外工作的子女们也放心了。”入住养老服务中心的吴勇学老人说。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末梢,也是基层治理的重点。红花岗区因地制宜,在社区布局健康、养老、育幼、家政等生活服务板块。眼下,红花岗区正在推动智慧社区建设,实现基层智慧治理建设,进一步提升社区居民在“吃、住、行、游、购、娱、健”等方面的幸福感。(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钱诚)
湄潭县湄江街道金花村:人均茶园2.4亩
走进湄潭县湄江街道金花村,望着无垠的茶海,干净整洁的栈道,色彩斑斓的民居,宛如来到童话世界,让人沉醉其中。写有“我是一个幸福的农民”字样的标语牌立于茶海中央,在这里,村民们都活出了幸福的模样。
徐学良听说村口那条“湄潭27°茶海路”入选了年度“十大最美农村路”,高兴得合不拢嘴。“有了最美农村路这张名片,今后农家乐生意就更加红火了。”
徐学良是湄江街道金花村人,该村共有茶园多亩,人均茶园2.4亩,过去由于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村民只能一门心思当茶农,以茶为生,以茶相伴。
湄潭县七彩部落。仇正腾摄
近年来,随着“湄潭27°茶海路”的提档升级,沿线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金花村路好了,环境美了,当地村民也依托茶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面改造黔北民居,成为独具特色的“七彩部落”,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游玩。村民们纷纷开起民宿、农家乐、小卖部,茶叶也更好卖了,大家纷纷吃上“旅游饭”,真正理解了要致富先修路的含义。
看着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谁能想到10年前这里是个被困在大山里的小村庄。金花村党支部书记冯燕青告诉记者,以前去县城等班车就要一两个小时,种点蔬菜背进城,还没卖就弄得不成形了。得益于村村通、组组通公路建设,如今金花村实现了组组通硬化路、户户通串户路。
有了交通助力,“七彩部落”的旅游产业也迈开了大步。“现有乡村餐馆16家、乡村宾馆6家、特色小吃店17家。村民通过自营、入股、合资等方式,参与旅游业经营管理,销售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冯燕青说。
自年5月运营以来,“七彩部落”旅游综合收入达余万元,人均年收入达4万余元,占该村民组总收入的85%以上。
“我们可以参观拍照、呼吸新鲜空气、品农家‘刨锅汤’、吃七彩土鸡、喝野生鱼汤,安逸得很。”来“七彩部落”游玩的游客说。
金花村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了农村的沉睡资源,激活了农村闲散资金,激发了村民支持发展、参与发展的活力,实现了“家家有资本、人人是股东、户户能分红”。
以路为媒、以路助茶、以茶促旅、以旅兴茶。“湄潭27°茶海路”,串联起“十谢共产党发祥地”田家沟“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核桃坝“七彩部落”、烟岚旅居、兰馨茶庄园等旅游景点,夯实了茶旅融合发展的基础,实现了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孟锦群)
汇川区高坪街道学堂堡社区:搬进城里幸福生活门路多
在汇川区高坪街道学堂堡社区“搭建致富桥,建设幸福之家”展示墙上,有张灿烂的笑脸照尤为吸睛,照片的主人叫陈忠琳。
那年夏天,她的水果店增加了新业务,兼卖凉米皮、凉面,她正在娴熟地切生姜、蒜末、小葱,一抬头,社区工作人员迅速用手机拍下了她的笑脸。
陈忠琳曾是汇川区山盆镇打鼓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需要天天愁生计的她并不大爱笑。年告别大山搬迁至高坪街道学堂堡社区后,陈忠琳的头脑和双手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她凑钱摆了一个水果摊,攒下点钱后,又在社区里开了一家小卖部,当上了小老板,过上了美滋滋的小日子。
“日子舒心了,笑容自然多了。”陈忠琳说。
从山里到城里,谈及搬迁群众的新生活,曾在社区当党支部书记的胡小梅对每一个变化都记忆犹新。“搬迁进社区后,生活便利了,出路多了,大家脸上的焦虑少了,笑容多了,对未来的计划也多了。”
在政策扶持和社区干部帮扶下,搬迁群众的故事个个精彩。腿脚不便的陈秀英迎来有班上的幸福时光;当初迫不得已出门讨生计的许梦凌成了一名合格的家政服务培训师;住土坯房的袁江坤不仅住上“小洋房”,还和搬迁来的邻居田茂超一起创业开起了洗涤公司……搬迁群众纷纷找到出路,成为发展后劲十足的新市民。
“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向幸福美好明天。”在学堂堡社区的展示墙上,还张贴着一张手写的感恩信,字迹有不少修改的痕迹,内容却朴实,作者是居民张友良。
张友良的老家在松林镇庙林村,他因身患慢性病,每个月的医药费是一笔不小开销。如今他在社区公益性岗位上当保洁工人,有工资领,医保还能覆盖医药费,孙子读书就在家门口,他饱含感激写下感恩信。
前些日子,学堂堡社区的春风小院开门迎客,休闲娱乐、学知识、交朋友,书法、象棋、健身房……老年人找到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大家对这份“精神食粮”纷纷点赞。
社区成立3年来,建设了卫生室、农贸市场、购物中心、喜庆堂、乡愁馆、公交站、四点半学校等,让户名搬迁群众享受到城市社区的便利、舒适。(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徐春燕)
坝区耕出好产业
“根据采摘的菜心量计算,每天能得到元左右的务工费,镇里的产业发展好,都不用出门打工了。”在仁怀市五马镇协农坝区,村民刘花美不一会儿就摘满了一筐鲜嫩菜心。
青山环抱,绿水流淌,初夏的协农坝区绿意盎然,亩蔬菜长势喜人。
这边的土地忙着翻种,那边的土地忙着丰收,四季交替,协农坝区的土地不休息,一年这里的蔬菜轮作达6至8次,高品质蔬菜持续销往港澳台市场,每公斤最高可卖到30多元。
坝区土地%集中品类经营,农民%入股坝区产业党支部农旅公司,坝区农户%有利益联结,坝区脱贫户%高质量稳定脱贫,低效农作物%调减,劳动力%得到农业技能培训,以“六个%”,协农坝区成为农村产业样板田、科技田、致富田,平均亩产值超过3万元,带富了户名村民。
坝区产业兴旺,给附近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协农村村民母先梅家上有老下有小,以前靠着家里的3亩地种高粱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随着坝区建设,家中3亩地被流转,收入比以前稳定不说,务工时还有技术人员指导种植技术,学到不少新知识。
在正安县谢坝乡谢坝坝区,随着小香葱成长为亩产值超3万元的大产业,村民谭克英成为香葱基地里的固定工,每天采收近千余斤香葱,一年下来,有2万元的务工收入。
香葱产业为种植户和当地群众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平均每天可解决就业人次。“年亩香葱产值达到万元,一年下来,要发放余万元务工费。”基地负责人李进说。
“机器种植又快又不费力。”坝区建设让“分散经营”变成“规模经营”,“传统耕种”变为“现代种养”,在余庆县白泥镇满溪坝坝区,在地里刨了几十年的村民巴从鲜如今坐在直播机上,动动手指就可以把葱苗整齐地栽到地里。
年,满溪坝坝区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实施深沟高畦可降解绳直播新技术,直接开沟直播不移栽,全程机械化,工人流水线作业。这让巴从鲜从农民变身为产业工人,开上了机器,领上了工资。
辛勤耕耘、播种希望,遵义个坝区纷纷深耕出幸福产业,美了乡村富了民。年,该市坝区实现平均亩产值元,坝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覆盖群众63.3万人,带动增收14.6亿元。(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徐春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