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新农村天眼新闻

2022/10/28 来源:不详

走进余庆县白泥镇哨溪村河滨村民组,山连水、水绕山、青山倒映于湖面,宛如一幅山水画。每到夜晚,村庄彩灯亮起,村民们就会唱起当地特有的姊妹歌。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如今的哨溪村河滨村民组已成为“余庆坊·河滨旅居农家”乡村旅游示范点。寨子变景区,让在外打工的村民看到商机,纷纷回到家乡,用自家房屋经营起了民宿和餐馆。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局之年,“三农”工作尤为重要。近日,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对“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作出一系列安排部署。

黎平县选派“科技特派员”到田间地头开展生态养蜂技术培训,助力乡村振兴。

紧扣《实施意见》,全省各地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振兴,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积极探索富有贵州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做好特色文章   “锦屏林下鹅是大产业,等饲养技术成熟了,我也想开个养殖场。”看着一批批亲手养大的鹅不断出栏,在锦屏县铜鼓镇林下鹅养殖基地就业的许昌龙喜上眉梢。   谷雨刚过,走进锦屏县茂密的杉林,林间白鹅出栏急,林下石斛种植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态兴业,林下“生”金。利用生态优势,锦屏县探索出“五林经济”,即林上养蜂、林中种石斛、林下综合种养、林内休闲康养、林外林产品加工的特色发展模式,盘活林资源,写活林文章。年,全县“五林经济”总产值达8.6亿元,7万余名贫困人口共享生态产业发展红利。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十三五”以来,贵州坚持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脱贫攻坚为统揽,结合山地、土壤、气候等资源特征,以坝区提质增效和坡地耕地结构调整为重点,选准茶叶、蔬菜、食用菌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业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   此外,贵州还按照“稳生猪、扩牛羊、优家禽”的总体要求,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保护生猪基础产能,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在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优化林业产业布局;在良种、良法、良技等重大问题上,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依托乡村生态、民族文化、农业特色产业等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一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兴旺的示范样板。   扮靓美丽乡村   “空气中再也没有猪粪、牛粪的味道,也看不见满天乱飞的苍蝇,感觉整个家干净清爽多了。”推开窗,呼吸一口新鲜空气,从江县下江镇高林村村民潘修元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潘修元家地处月亮山腹地,山高林密,沟壑纵横,猪、牛等牲口是当地村民们重要的经济物品和劳动工具。曾经,为了更好地看护它们,人与牲口“混居”在一起。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为广大群众迫切的愿望。从江县陆续出台一系列针对“人畜混居”改造的政策,从整治技术、成本测算等方面,全方位推进“人畜混居”和“同层混居”等整治工作。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基本要求。《实施意见》指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瞄准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从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美丽宜居乡村和美丽庭院创建活动等方面,推进整治提升行动;对长期困扰农村人居环境的生活垃圾问题,实施专项治理行动,坚持减量、分类,资源化处理利用;针对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城乡环卫一体化治理。   思南县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目标,以村庄清洁行动为抓手,以农村改厕、垃圾治理、风貌提升等“三大革命”为重点,多措并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平坝区夏云镇小河湾以环境整治为支点,大力开展主干道拓宽、环寨道路平整、村庄整治和水利设施升级改造等项目改造工程,按照当地民族文化建造特色居民楼,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点上见效、面上出彩……   立足乡村生态优势,贵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推进基层治理、促进精神文明等举措,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推动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育好人才队伍   “这几天,跟着杨书记走现场、解难题,听民声、解民忧,忙前忙后,学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红花岗区深溪镇龙江村,“实习村干部”张城跟着村党委书记杨健走村串户,一心扑在水产市场、产业发展、疫情防控等工作一线,有效提升了自己开展基层工作的实践能力。   选准“领头雁”,育强“后备军”。今年以来,遵义市以党校为依托,统筹本地中职院校学生、外出创业年轻人、退伍军人等力量,大力推进“一村一人”培育计划,实施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和在中职院校培养乡村振兴后备力量工程,遴选35岁以下的村干部和职校学生作为“双培养”对象,以合作社、产业能人、产业基地为抓手,打造政治理论、社会实践“双课堂”,将“理论熏陶+业务能力+实践淬炼”的培育理念贯穿始终,大力开展一线墩苗工作。   这是贵州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只有将人才聚起来、用起来、留下来,以人才带动城乡间市场、资金、信息、技术、管理和理念等方面的密切联动、深度融合,乡村振兴才有底气。近年来,贵州强化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广开门路“聚”才,不拘一格“用”才,多措并举“留”才,用好乡村振兴人才“引擎”,努力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   同时,贵州还在农村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把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家庭子女、农村转移劳动者等群体作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聚焦乡村人才需求,创新思路举措,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华姝

编辑孙蕙   编审付松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22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