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代代传阔步小康新征程黔北大地日

2022/11/9 来源:不详

红色遵义,战贫不怠,发展不止,精彩纷呈。   86年前,彪炳史册的遵义会议召开,中国革命实现从“谷底”步步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86年后,脱贫攻坚捷报频频,中国共产党人带领老区人民摆脱贫困阔步小康新征程。

按照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的决策部署,遵义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大做强遵义都市圈,形成核心增长极,全力唱好“双城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奋力建设红色传承引领地、绿色发展示范区、美丽幸福新遵义,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红色传承树立精神新标杆   “我是共产党员,是党培养了我,给了我一切。这些荣誉也鞭策着我,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前不久,刚从北京领取全国劳动模范奖回到团结村草王坝的黄大发和平常一样,给旅游团当讲解员,给党员同志上党课。   黄大发的故事早已被人熟知,通过36年的不懈奋斗,在他的带领下,团结村草王坝人完成了一项工程“奇迹”——修通一条跨越3个村、10余个村民组,途中绕过三重大山,经过三处绝壁,总长米的生命渠。   而今,团结村迎来了另一项奇迹:民房变民宿,乡村变景区,近20万人次的游客到来,收入达万元,全村平均每户增收2万元,还带动了多名乡亲找到了活干,多名在外打工的村民回家,在家门口创业。     “眼下我们村,政府给配备了村医和营运班车,基础设施比原来好得多了,水、电、路、讯都到位了。全村不仅摘掉了贫困帽子,不少村民还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说着话,黄大发由衷地笑了。

遵义脱贫攻坚一线,岂止一个“黄大发”。   在黔渝边陲的仡佬务川,涪洋镇胜利村,老支书王章礼和儿子、孙子67年接力带领乡亲战贫困,凿出“九连环”,铺出“十八弯”,栽上“摇钱树”。   湄潭湄江湖村,全国最美乡村医师雍元书心里时刻挂念着贫困户们的健康状况,50余年的守护,他仍觉得不够。   站着的无怨无悔,倒下的激励后人。   余庆县关兴镇沙堆村村委会主任刘孝刚,身患癌症,在生命的最后天,背着装有中药水的大号保温杯,顽强地与时间赛跑,倒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村民们排着长队为他送行。   红绿相映续写别样传奇   红色元素“爆棚”的遵义,绿色华章同样出彩。   近年来,遵义市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围绕“产业兴旺”总体要求,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产业革命“八要素”和“四新一高”理念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赤水河奔流,纪念碑耸立。赤水市元厚镇桂圆林村,曾是红军四渡赤水一渡渡口所在地,也是贫困村。出了名的“火烧梗”,吃水靠挑,灌溉靠天,粮食亩产来斤,吃饭都不够。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修村道,铺管网,建水窖,布产业……三年时间,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全村仅桂圆种植面积就达亩,年产25万公斤,收入万元。   曾在中国革命史上演绎了“四渡赤水出奇兵”的赤水,在脱贫攻坚这场大考前,硕果累累,率先在全省66个贫困县(市)中第一个脱贫“摘帽”,探索创新的“九不”增“九感”脱贫经验在全国推广。   赤水河千回百转,轮番演绎着别样传奇。   遵义提出:着力推动以绿色食品工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化,世界上最大的酱香白酒生产基地在仁怀市应运而生。21户亿元级以上白酒企业沿着滔滔河水不断创造新的佳绩。到年,遵义市白酒产量将达60万千升,产值达0亿元。   旅游赋能革命老区气质佳   朱红色的遵义会议会址大门前,一波波的游客有序排队合影留念,对于遵义人而言,这是再平常不过的画面,也仅是遵义红色旅游项目的“一站”。     红军在遵义停留的三个月中,不仅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更是留下了遵义会议会址、苟坝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纪念馆、娄山关战斗遗址、青杠坡战斗遗址等珍贵的历史痕迹,每一处都在述说着那段壮志豪迈、经典传奇的红色故事,让遵义会议精神代代相传的同时,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抓住独特的红色“气质”,遵义市以底蕴深厚的红色历史文化和众多宝贵的革命遗产、故事为核心,以生动的旅游形式为载体,多渠道“解锁”老区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让这片红色土地再次“火热”起来。   ——遵义市围绕长征文化实施红色旅游重点项目30余个,打造了娄山关红色旅游区、苟坝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区、余庆强渡乌江战斗遗址、红色旅游综合体等旅游项目。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品牌效应、深化区域合作、延伸产业链条,使红色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和丰富。   ——继续推动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工业、农业、林业等融合发展,延伸红色旅游产业链条,丰富红色旅游内涵。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在遵义这片热土如火如荼展开,也掀开了遵义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未来,遵义的红色旅游,将通过更加丰富的产品供给及多元化的业态,吸引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遵义故事,多且精彩,但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遵义儿女血液中的红色基因早与他们心中的脱贫志向、发展愿景融为一体,激发出的无限干劲和动力让黔北大地日新月异。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黄霞

编辑钱诚   编审陈富强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23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