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骆集乡竟藏着3000年的文明

2023/7/25 来源:不详

骆集乡在民国37年(年)得名,属于太平区内的小乡,曾与班口乡和夏道口乡齐名,年划为骆集公社,年改公社为乡,现有36个行政村,88个自然村,个村民组,总人口4.8万。骆集乡的历史文化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当年积善村里冉氏数人曾师从孔子,为儒家学说的创立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东晋时期祖逖曾在谯城负志报国,唐朝名将尉迟公重生于善觉寺,清朝进士李培真扬州抗倭,冉氏三兄弟不恋权贵血染沙场,革命家尚炜戎马一生。谁曾想建制70年的骆集乡,竟然传承着年的历史文化。

冉氏数人师从孔子积善之村必有余庆

春秋末年,冉氏父子兄弟十多人师从孔子,最著名的五人分别是冉耕、冉雍、冉求、冉孺、冉季,另外还有冉孟、冉烈等,他们为儒家学说的创立和儒家学派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自此,与孔氏家族和儒家学派结缘。

因与孔氏家族和儒家学派的渊源,冉姓各堂掌门多次随孔孟曾颜几大家族被皇帝册封,到清代为世袭五经博士、翰林学士。夏邑骆集乡义田庄村冉口的告示碑有力地证明了这一史实。冉姓后人据此可以免征皇粮、不拉兵车、不出徭役,据说在解放前战乱时期,土匪见了这块石碑也不敢放肆。

告示碑[图片来源:乐耕/栗城春秋]

告示碑立自道光九年(),距今已经年,有冉姓后人自发保护,碑文内容反映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此碑碑体为青石质,三面用砖头围护,四周刻有龙纹,正文上方刻有印章,碑文内容清晰可见:

“特调夏邑县正堂加三级随带加一级军功随带加二级纪录二次又纪录九次,邹。按例优免事照得,贤裔之后,人无丁役,地无杂瑶,散居外州县者据系优免。今查得本县冉姓,自冉沚遭明季兵戈之乱迁居夏邑,实系贤人后裔,其子孙散居本境有谱牒可考,例应优免杂项各差。前准世袭翰林院经博士冉移知在案兹据,监生冉福存呈请,赏示勒碑前来,除批示外,准照各县旧规立碑,为此晓谕閤邑地方人等知悉:凡姓冉均系贤人之后裔,世子可考者,一切杂瑶照例永远免泒,毋违特示,右仰通知。道光九年九月十八日告示实贴积善村”

塔坡王庄“谯城阴雨”晋国祖逖负志报国

有关谯[qiáo]城传说很多,如时天阴雨,城碟常隐见焉,故有“谯城阴雨”之说。后为河水所漫,今已不见当时之壮观景象。方立桢《览古》诗曰:隔河见古树,因忆古谯城。楚王营建时,意在主齐盟。诛贤信奸倭,国为子胥(xu)倾。兴废如浮云,沧桑凡几更。祖逖负大志,淮阴曾驻兵。一从得太邱,此地为所并。天意挫英杰,中原龙虎争。空传击楫誓,大攻不克成。感叹驱马回,旧碟寒鸦鸣。邑人张孚中《怀古》诗曰:突兀树拂云,查霭烟笼水。孤塔依梵宫,谯城昔在此。谯城几千年,无处寻基址。时或见谯城,蒙蒙细雨里,(土人相传:每秋雨连绵,犹隐隐见城碟云)。恍是楚王碟,又疑祖逖垒。孟德有精舍,隐见亦尔尔。父老相传闻,议论殊未己。未知假与真,凿凿在国史。偶来访遗踪,籍草坐垄坻。遐想千载人,贤奸同一毁。宁论将与相,王侯等闲耳。只余盘踞地,瓦砾空垒垒。禾黎杂葭芦,渔父兼樵子。蛙声萧鼓鸣,三军惟鹿豕(shi)。烂漫野花开,旌旗苑旖旎(yini)。往事慨难留,古人逝如驶。有怀向谁言,低徊劳瞻止。日暮寒鸦啼,萧萧北风起。

闻鸡起舞,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谯城遗址就在塔坡王庄,据县志记载,古谯城就在县东北三十里塔坡王庄一带。民国九年《夏邑县志》载,谯城在县城北三十一里,祖逖屯淮阴。进据太丘城,遂克谯城而居之,谓此也。《十六国疆城志》:下邑有故谯城。《太平寰宇记》:在县北三十一里,晋永昌元年(公元年)石勒攻襄城,城父,遂围谯。赵王二年,石虎攻蔡豹于谯城。建武元年(公元年),勒遣石虎围祖逖于谯城,为逖所败。明嘉靖二十四年《夏邑县志》载:县北三十里,楚平王所筑谯城业。并载时天阴雨,城堞常隐隐见焉,故有“谯城阴雨”之说,今为河水漫淤。

尉迟敬德东征平冦善觉寺中求得重生

骆集乡政府东南有王楼村,也叫将军寺王楼。在前唐时期有一寺院,叫做善觉寺。此寺因唐朝名将尉迟敬德而出名。当时尉迟敬德率军东征平冦。路经古,即商汤灭夏时古都城。今骆集一带,偶遇重病,百药无效,即到善觉寺拜佛求神许愿。病即愈。为报答佛神大功大德,尉迟敬德解囊捐钱,重建寺院,再塑神佛金身。当地善士为颂扬尉迟敬德平冦有功及建寺大德,故将更名为。

尉迟敬德(图左),名融,字敬德,

将军寺建于唐,兴于明,后由明朝朱元璋皇帝的驸马李琪再建。其历史背景可详见史册。左丞相胡惟庸造反篡权一案,韩国公,太师李善长被赐死,全家七十余口被处死,惟留下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和她的丈夫李琪和两个儿子,免于死难。为避免日后无端被害。李琪携妻子全家逃于睢阳城东九十里处的,骆集地区安居生活。为子孙后代平安得福,李琪拜佛求神保佑,特意捐银扩建。寺院焕然一新,金碧辉煌。将军寺是中原地区闻名的古刹之一。寺院占地二十余亩寺房百余间,主要建筑有大殿,后楼,东西廊房,还有别具一格的山门。僧人道士一百余名。大殿塑有如来佛祖,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十八罗汉像。

骆集乡民兵实弹射击满堂红留念

将军寺在文革期间被毁,原址就是现在的小学校。老人们回忆说,将军寺是方圆几十里最大的寺院,庙台高阔,两进大殿。寺内有一口金钟,一九四零年被日本鬼子掳走。两通铁碑在一九五八年被运去炼了钢铁。在大殿的横梁上写着几个字“尉迟敬德将军监制”,这是寺院与尉迟敬德有关联的唯一证据。如今村里已经没有任何将军寺的踪影,随着目睹过将军寺盛况的老人们逐渐离世,就只剩下一个美丽的传说了。

法云寺里香火旺盛如今塔基深藏地下

法云寺原本是位于豫皖之交的一座大寺院,听老辈人讲,他们记事时(约在多年左右)寺院建筑还相当宏伟,前有六层(地面以上)古塔,后有山门、大殿,东西廊坊,后楼,(即藏经楼),神像众多,香火很盛;平时烧香礼服之人,络绎不绝,每逢二月十五庙会,香客们所捐香资多达几大笸箩,当时僧众多人,庙地几十亩之多。

网络配图、仅供参考

到年解放时,仅有山门和大殿,僧人三人(王庄的三老豹子,骆集南头的李安仁,张营东的张福忠),解放后,僧人还俗,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庙宇倒塌,神像被毁,仅存六层古塔一座。此塔纯砖结构六棱形,地面上第一层正南方有一高1米宽80公分左右的方形小门,爬入小门后,有台阶向西方螺旋而上,直达塔顶,顶端有一半径约80公分的圆形平台,上方有盖。平台四方有高1米宽80公分左右的方洞,可观四方。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中被人为的破坏。先有民中和林中的红卫兵在别有用心的人的鼓动下,将地面以上部分拆除。事隔二年周围几村村民又把地下二层挖出。后因流沙之故而止,故而现仍留塔基于地下。

扬州抗倭智除汉奸巡抚题词“泽冠两河”

李培真17岁庚申年考上童试,33岁丙子年开始食禄,走上仕途。42岁乙酉年通过明习经学,被人推荐当上县官,43岁丙戌年进补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清顺治二年(年)46岁己丑年参加会试答题3道,李培真考上进士。清代会试试题都是三道,曰诗三房。47岁庚寅年请探亲假回老家,修父亲和叔叔两个人的坟和碑,49岁回到京城继续任职,升任右春坊右赞善,春坊,就是太子宫的下属单位,右赞善是官名,为太子宫的秘书科副科长。李培真50岁升任扬州海防兵备道副使,因为清朝是闭关政策,海防就是海军了。赐李培真进士及第中宪大夫,这是荣誉称号,任命为扬州海防兵备道副使,兼管河道清理、盐粮饷的运输、扬州驿站管理,还兼任江南地区按察副使,同时兼任着右春坊右赞善和翰林院检讨,这个检讨也是官职,相当于编修。据河南文献记载:李培真清顺治二年()第3甲28名是明清进士。李培真任扬州兵备道副使时,倭寇侵扰扬州,收买了朱祺作为内应,十分猖獗,李培真秘传方略,智除汉奸朱祺,一举歼匪,民赖以安。

李培真

李培真:河南省夏邑县骆集乡小赵楼村人士,现今本村李氏祠堂保存有本人真丝画像和河南巡抚贾汉复题词的《泽冠两河》的牌匾及简介。李培真的子孙分别分布在:夏邑县骆集乡小赵楼村,夏邑县何营乡五里桥村,夏邑县桑固乡李口村,夏邑县车站镇李合楼村。每逢大年初一和喜事他的子孙都来拜祭他。画像题有简介:事实十七岁庚申入府庠,三十三岁丙子食饩,四十二岁乙酉选明经旋登乡荐,四十三岁丙戊聫捷进士,选内翰林国史院麻吉士,四十五岁戊子升补内翰林秘书院检讨,四十六岁乙丑入会缮分试诗三房,四十七岁庚寅请假旋里谒修父叔两茔,四十九岁壬辰复命还都,升右春坊右赞善,五十岁癸已升扬州海防兵备道副使。赐进士第中宪大夫,扬州海防兵备道廉管河道粮饷监法驿侍江南等,后提刑按察司副使前右春坊,右善房与内翰林秘书院检讨李培真----五十三岁喜像----岁在----顺治十三年四月之。由于年代久远和战乱所有资料残缺不全,无法复原,只保存其一。

河南巡抚贾汉复题写的牌匾

李氏祖先像于年修复题字:祖先之像迄今已数百年,也漫漫长夜几经沧桑辗转转流传,致使画幅破损无法张挂,而今太平盛世,国泰民安,吾族子孙更念先人之德,不惜重金复修先人之像绫绢生辉,重展风采,千古流芳。一千九百八十七年古历十一月二十九日画讫并记。

齐家治国戎马数载粗茶布衣淡泊百年

尚炜(wei),原名刘也凡、刘含德,年8月出生在夏邑县骆集乡胜利集村。民国26年(年)冬去陕北参加革命。次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尚炜[-]

尚炜自幼寄居砀山县城内就读,民国22年()考入河南省第一师范学校语文组,在校阅读进步书刊,参加救亡活动。民国25年毕业,受聘于砀山县养正初级中学,任文史地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与进步同事和学生去陕北,先后在吴堡青训班、抗日军政大学、抗大政治教员训练队、马列学院学习,分配到抗大工作,历任抗大总校一分校教员、科员、训练处处长、副教导员、教导员、营政委、团政委、一分校政委等职。在解放战争中,奉命调往部队,历任师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南京军区政治部部长、军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过华东战场内线作战诸战役及淮海、渡江、上海战役。

尚炜拍于年9月15日

年调南京工程兵学校任政委。“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年平反后任工程兵学院副政委。年离休,享受正军级待遇,行政九级,于年4月11日在南京辞世。

贤裔之后冉氏同胞赤诚爱国血染沙场

骆集乡义田庄村冉氏乃儒家文化始祖孔门冉家后裔,自古贤人辈出。抗战时期,冉家有三兄弟为抗日牺牲,老大冉昭明、老二冉昭德,老三冉昭寒。兄弟三人从小家境贫寒,父亲因给地主扛活早早累死。母亲拉扯三个儿子,就靠几亩薄田度日。老大冉昭明很小就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力,为母亲分担家务。老二冉昭德靠亲朋资助读了几年书,老三冉昭寒还没到读书的年龄,日寇的铁蹄便踏上了中国的国土。

年10月,为开辟豫东敌后战场,彭雪枫领导的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简称苏支)进入夏邑县境内,8月23日至25日,苏支七大队一营在县城东20余里的日寇重要据点太平集重创日军,以很小的伤亡代价取得了毙、伤敌余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的辉煌战绩。太平集战斗,有力的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振奋了夏邑人民的抗日斗志。

冉昭德(-),夏邑县骆集乡义田庄村义田庄人。民国28年()7月八路军苏鲁豫皖支队建立夏邑县抗日政权,冉昭德任六区区长。他动员胞兄冉昭明、胞弟冉昭寒等40多人,组成抗日游击队。年底,在新四军的配合下,率部打开地主武装固守的大王楼,缴获武器弹药,壮大抗日力量。之后,处死骆集土匪头子杨某为民除害。此时伪县长丁世平以朋友名义给他写信劝降,并以营长相许。冉昭德义正言辞,在回信中说:“我是中国人,决不当亡国奴,更不能像你那样做汉奸,落个万世骂名。”冉昭德带领的六区区队在县北一带坚持抗日,消灭日伪军的有生力量,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人民的称赞,但是,日本侵略者则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

民国31年()二月初二夜,冉昭德率部30余人驻县北胡楼,黎明突被千余日伪军包围,冉昭德率部顽强抵抗,几次打退敌人进攻。中午,下令从东门突围,在突围中他腿部受伤,敌人蜂拥而上,冉昭德饮弹自尽,实现了他“宁愿死在战场,也不当亡国奴”的誓言。战斗中,其胞弟冉昭寒也壮烈牺牲,胞兄冉昭明身负重伤,后被土匪杀害。

如今的骆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56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