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家人都应该看看黄坛严氏族人乐善好施
2022/5/15 来源:不详点上面“严氏全球群"加入严氏家族
走在黄坛镇黄坛村,安静与质朴的气息扑面而来。而沿着纵横交错、曲折悠长的巷弄,来到黄坛三堂前,古朴典雅的风情如水墨般跃然纸上。
翻开严氏族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么一段文字:“不善之心起则一身不及安一家不及安”。这十六个字体现的不仅是一种乐于行善、乐于助人的态度,也是黄坛严氏族人一直以来教育后代的家训,更是他们始终在践行着的处世之道。
点击下面链接按钮,输入自己的姓氏
★姓氏起源查询
★寻找家族宗亲
★家族字辈查询
★家族活动查询
善自古传今
根据严氏族谱记载:“稽我光祖子陵,其先世本姓,嗣改为庄。天水严氏本楚庄王裔,因谥为姓。至汉时避明帝讳改庄曰严。”也就是说,黄坛严家的严姓是由庄姓而改过来的。而真正来到黄坛定居的,则是后来的忽鲁公。族谱载:“黄坛严氏来自湖广黄州府黄梅县舍人忽鲁公……及至道二年忽鲁公复迁宁海得城西之黄坛嘉树森蔚赘与董氏爰胥……”黄坛严氏为东汉严子陵后裔,北宋至道二年(公元),始祖严忽鲁自湖北黄梅县迁入黄坛建村,因当时该处多松木,故称松坛。后因严氏族人怀念故地黄梅,改称黄坛,而这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上千年的历史中,清代前期至中期,是黄坛严氏的鼎盛时期,严氏子弟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都成就颇大。这其中,严九卿就是代表之一。
居家乐善好施、慷慨好义是严九卿传下的家风。严九卿,是清代黄坛严家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积善人家,必有余庆,树立了助人为乐的榜样,他的仁爱之心泽被后世,是一笔宝贵的、值得继承的精神财富。这里头就流传着严九卿造房的银子是东海龙王送来的这么一个传说。
有一个渔夫,在大海里捕鱼,捕了一天收获寥寥,便想收网回家。但见远处有几只大缸在漂浮,便觉得奇怪。当船靠近时,只见白花花的银子装满了九大缸。渔夫急忙拿起撑杆钩住一缸。“不要乱来,这银子是黄坛严九卿的。”突然,这清晰的声音把渔夫吓了一跳,随后一缸缸银子相继沉入海里。渔夫百思不解,走到黄坛问遍全村,都回答:“没有严九卿这个人。”渔夫累了一天,便坐在一户人家门前歇息,只见一老头红光满面,醉醺醺地从路口走来,渔夫上前问:“大伯,请问黄坛有否叫严九卿的人?”醉老头猛一回头说:“听说我刚才喝满月酒的那大户人家,生有一子,取名九卿。”渔夫立即到了大户人家,只见几十桌喜宴还在继续。这时,一佣人跑来禀告主人,后花园荷花池水翻滚不止。大家涌向后园,只见一缸缸银子随着浮出水面,一数,共有九缸。大家欢庆不已:“海龙王给九卿送银子来了!”
从此,黄坛严九卿这户殷实的大户人家,更加富贵一方,他的儿孙们请来了许多能工巧匠,建起了造工讲究、装饰精美的民宅十八座。从此,黄坛的屋宇,名气远扬,迎来了各方客人的参观、游赏,宁海也开始有了“东乡大湖谷,西乡黄坛屋”这句民谚。
另外,传说清朝嘉庆年间,上虞曹娥江还有严九卿所设的渡头,专门为黄坛严氏同乡提供免费渡船。尽管只是一个传说,但严九卿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物质财富,他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精神也一直为他的后人所钦佩。
建四堂助乡民
“东乡大湖谷,西乡黄坛屋。”说的是黄坛古民居建筑的豪华、气派。的确,这一座座造工讲究、装饰精美的黄坛严氏古宅,不是一般殷实人家所能兴建的,有的甚至需要好几代人的心血和财力。当时造工讲究、装饰精美的民宅十八座就是由严九卿及其后代所建。
黄坛严氏古宅是一幅精致的立体画卷,是一曲无声的优美乐章。在以“四堂二屋一楼”为代表的古宅中,还处处呈露着当年工匠高超的工艺和灿烂的文化,展示着昨天的辉煌风采,这是历史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黄坛四堂包括:厚诒堂、益善堂、克绍堂和居易堂,分别始建于乾隆四十四年、道光十一年、嘉庆十二年、乾隆三十年。它们为三合院、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近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平方米。因每座院内各有一堂匾,堂由匾而得名。黄坛四堂坐落于黄坛村北部,这里二水环绕,在选址上就依据了中国传统“阳宅风水”的要求,是一处“藏风得水”的大型古建筑群,门楼等雕刻艺术不只是反映了民间工艺的高超技艺,更体现了散谈文人艺术才华的融铸,而其中以厚诒堂为最。
厚诒堂集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为一炉;益善堂融各式石花窗和雕版于一院;克绍堂吸取了苏州园林建筑风格,将精致细巧的园林特色与粗犷豪放的台州式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居易堂两支五花卷草山墙雄伟而高大,显现了古代深宅大院的显赫气派,正厅二楼的前檐廊结构,为宁海民居中所仅见。
作为“耕读传家”风貌典型的黄坛四堂,完全按照儒学伦理、尊卑有序的建筑风格设计,将其与积淀深厚的家庭史、民俗史糅合在一起,处处渲染着“耕读传家”的主题。这些由古代知识分子参与建造的深宅大院,组成了一个建筑群落,折射出当时政治经济和民俗的社会背景,反映了农村底层生活圈中儒耕家庭的富足面貌。这些以四合院为单元的民居,各有不同的风格。它们共聚一隅,配以周围大片的普通古民居、小桥流水、卵石小径的衬托,奏响了古建筑的交响曲,并散发着强烈的书卷气息和田园气息。经常会有城中天主教堂的外国神父想要买下古宅,但都被严氏后人委婉拒绝:这是祖上所流传下来的,我们做子孙的不可卖。
“那个时候的许多古宅都是严九卿自己进行田助的,有助学的田,有为困难孤寡户助的田,还有医田、惜字田等,都是严九卿树立的。”严家中熟记严九卿故事的黄坛民间义务文保员严荣吉告诉记者。可随着岁月流逝,人事沧桑,世科第、中央座、花祠堂没有了,一些精致的窗格不见了。年,居易堂也因为一场大火而毁灭,现在只剩下了“黄坛三堂”,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
救死扶伤家风赞
到了近代,出生于黄坛严氏中医世家的严苍山也如同严九卿般为人所敬仰。
严苍山的先祖父严晓江,以书画闻名乡里。而父亲严志韶则是早年黄坛当地的名医。严苍山自幼与兄长一起从父学医。长大后赴上海进行深造,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后来又从师于沪上名医丁甘仁,并深得真传。旧时老中医有四句话:“一手好字、二会双簧、三指按脉、四季衣裳。”概括了一个有学养的中医应该具备的四个条件。其中,“一手好字”被列为了第一条。严苍山正是其中的代表,他的书法皆臻上境,留下方笺被人们当作书法墨宝收集珍藏。
严苍山在学术上从不知足,常年夙兴夜寐,孜孜不息。白天精心施治,晚上秉烛读书。曾博采群方,编撰了《汤头歌续集》、《增补汤头歌诀正续集》及《疫痉(脑膜炎)家庭自疗集》等书,在医学界影响颇大。对于从学后辈,更是费尽栽培之力,至今门墙桃李遍布江浙两省。
而真正为后人所学习、传颂的,则是他救死扶伤、乐善好施的精神。严苍山虽然身居上海,但始终关心桑梓,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在抗日战争前,严苍山组织了“宁海旅沪同乡会”,并担任理事长。通过“宁海旅沪同乡会”,他积极组织护贫济急捐款活动,救济家乡灾民,同时,还为来沪的宁海同乡介绍工作。“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一批在上海失业的宁海籍难民无法生存,严苍山便组织、联系船只协助他们回乡,并帮助将亡故的同乡的棺木也运回故里。当时宁海客沪乡人,无不熟悉严苍山的名字,所到之处,都有口皆碑。潘天寿、柔石等人,在上海的时候也与严苍山经常往来。柔石还曾请他为鲁迅先生看过病。在抗战期间,严苍山任上海仁济善堂董事,负责难民收容所的医疗工作。年,宁海流行痢疾,严苍山得知后,便自费购置一批“痢疾散”、“十滴水”捐赠宁海乡民。
新中国成立后,严苍山深感中医犹如枯木逢春。上海一解放,他就参加了普种牛痘的工作。年,严苍山主动放弃私人开业,组织联合诊所,并积极参加爱社会群防群治活动。年至年麻疹流行期间,严苍山不辞辛劳,挨家挨户上门替儿童点雷击散。严苍山医德高尚,不管风吹雨打,严寒酷暑,凡是病家有请出诊,他总是每请必到。许多严重的病人经过他的精心治疗而转危为安的例子是屡见不鲜。严苍山对他的学生们说过这么一句话:“天下无不可治之疾。之所以治不好,是因为医生的责任没有尽到。”
严苍山救死扶伤、乐善好施的家风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子孙后代,是他们毕生学习的好榜样。
一个幸福、和睦、美满的家庭,需要家庭中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一个良好家风的传承,同样也需要家庭中每一个人的辛勤付出。“我们严氏先辈太公都是乐善好施、帮助困难的人。而我们也会将这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直延续下去。”严氏后人严才达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