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四化蹲点采访一碗好饭丨余庆之米
2023/12/4 来源:不详春耕山河,农人又开始了一年的辛苦劳作。静谧的水田,倒映着农人们弯腰插秧的身影,与这自然,融为一体。 余庆县大乌江镇凉风社区石印组有机稻基地。或是自然有灵,在遵义市余庆县大乌江镇凉风社区石印组,溪上古桥边有一块飞来石,石伫田中,远观如一方石印,由此得名石印。不过,这里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有机稻基地。 “石印一年中有三天最美,一是插秧时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二是夏夜里连片的苗绿蛙鸣,三是丰收之际金黄稻田随风摇曳。”曾经稻香入梦,如今陈刚把他的梦变成了现实。 在外奔波多年,唯独家乡的一口饭最香。回到家乡的陈刚,在溪水潺潺中萌生了种田的念头。 “我们这里的水从山泉流下,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无旱无涝。”陈刚从小就生活在这个寨子里,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在外学习工作打拼多年后,回到城市中寻得初心与自然,萌发了一个新的想法——给大家种出好米做一碗好饭。 “在城里事业小成,你要回乡种田?”面对村里人的不解,陈刚拉上了自己的好弟兄田维成,成立了贵州印之谷农业有限公司,决定“干点事业”。 年,他们率先在村里试种了20亩,种出的米吃出了童年时稻米的香气。陈刚还专门找人检验,从试种初期便全程接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检测,仅三年就达到有机标准。修石碾以脱粒,还原稻谷的原味。“我们依循千年晴耕雨读的古例来种植,用植物堆肥来替代化肥,好山好水种出一片好稻,吃上一碗好饭。”陈刚与他的团队,通过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种植面积从20亩发展到亩,养鱼鸭与稻共生,修石碾以脱粒,还原稻谷的原味。 不仅如此,从农田规整、种子选择、灌水大小、物理驱虫,再到稻子的收割、大米的包装,真正做到无化肥、无农药生产。 “我们种出来的,是一颗有灵魂的稻谷。”陈刚自豪地说道。 看似一帆风顺,其实步履维艰。亩种下的一季稻,每年每亩只能收获斤,加之招募用工,每亩地要投入四五千的成本。最初几年,陈刚他们一直亏损,这才刚刚迎来扭亏为盈。未来的路,任重而道远。 “再难也要做下去啊。”陈刚直言,此前他们以承包形式来经营,他希望今后可以通过返包倒租的方式,召唤邻里们一起参与,把有机稻的牌子打得更加响亮。 作为贵州省年粮食产业发展项目,这里已经成为了余庆县优质稻生产示范基地之一,依靠“稻+”模式,种植特色优质稻,提升稻米的品质和产值。紫云英随风摇曳。风中,紫云英在石印的山坡上长得格外茂盛,随着风摇摆着紫色的身姿。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过不了多久,这片紫云英便要化作春泥成为堆肥滋养田地,也如这里的人们一样,用自己行动滋养、反哺着这片土地。 更多阅读: 一杯好“茶”丨余庆之茶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文/孙雁鹰陈富强田旻佳周梓颜图/蒋洪飞编辑潘晓飞编审杨仪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