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长这么大,我从来没像今年这
2022/6/20 来源:不详回家过年,是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一年中最具仪式感的一趟行程。车票那头,连接着亲切的乡音乡景和许久未见的家人。
但有许多人抱怨,家人喋喋不休的关心压得他们喘不上气,消失的年味也使回家过节变得越来越没劲。
直到经历了过去这一年:疫情全球爆发,巨星猝然陨落,有人病倒,有人失业,还有更多人在努力生活。每个人都只是一粒微小尘埃,躲不过时代飓风的席卷。只有远方的家,永远是最温暖最安全的港湾。
距离春节还有二十天,今年,我好想回家过年。
年轻人,曾经逃避回家过春节
往年春节,年轻人一想到回家就如临大敌。
在外打拼一整年,带着疲惫的身躯回到故乡,以为逃离了领导的DDL,却又迎来了父母的唠叨。
年2月,春运
“早点睡觉”、“少玩点手机”、“快起来吃早饭”、“别老瘫沙发上”……习惯了独居在外的自由自在,突然又回到被父母管束的状态,很难忍住不爆发一句“烦不烦啊”。
这还不止,回家还意味着不得不直面父母的灵魂拷问:“有对象了吗?”“啥时候结婚?”“什么时候要小孩?”你在远方为事业拼搏,父母却不由分说将你拉回中国传统人生模式。你嫌父母老土,父母怪你自私,温暖的心灵港湾成了两代人价值观的战场。
年2月,河南焦作,亲戚团聚
对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亲戚则是他们生命中最熟悉的陌生人。面对一张张喜气洋洋的面庞,立即认出对方是二姨还是三姑、舅父还是姨丈,可以说是对记忆的一场严峻考验。
不跟他们打招呼,你就是不懂事;可一旦打上了招呼,他们又会释放令你难以招架的热情。打听你工作,给你介绍相亲对象,用他们的标准评判你是否有出息。背上行囊远行的人,谁不渴望衣锦还乡?但并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幸运,在亲戚的追问中,你沉默了。
而且,不知从何时起,春节的年味也越来越寡淡。
翻看各种地志,能见到丰富的春节仪式:点燃香烛祭拜天地,再给大门菩萨烧“大门经”元宝[1];年前蒸的团圆馍,初一早上全家每人都要吃一角[2];去庙里烧头香,祈求来年步步高升交好运,男女老少要穿新衣服[3];人们起床穿好新衣服后,第一件事就是自家对拜[4]。
年2月,贵州省余庆县,民众举行“舞龙嘘花”民俗活动,喜迎佳节
祭神拜祖、燃放烟火、穿新衣服、大吃一顿……这些都曾是春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也是春节令人期待的原因所在。
然而,全国大多数城市已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漂亮衣服、丰盛佳肴也变得唾手可得。祭神拜祖等传统习俗,了解的年轻人更是屈指可数。
有学者指出,传统家族仪式所连接的天、地、神、人的观念及其实质在现代社会中的衰落,使得春节丧失了传统的仪式感。应对中国人强烈的仪式饥渴症,春晚便作为代替,成为了除夕夜的标配[5]。
但是,年轻人们对春晚也不怎么买账了。屏幕里依然高歌着“难忘今宵”,他们却盯着手机飞速编辑春晚段子。从前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嘻嘻哈哈,如今电视机前只能听到手指敲击屏幕的啪嗒啪嗒。
冷冷清清的春节,好像越来越没意思了。
今年,尤其想回到家人身边
但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悄然改变了这一切。
年1月23日,武汉实施封城措施。而第二天,就是鼠年的除夕。没有人料到,这一年的春节竟是这样的。
年1月27日,武汉,“封城”第四天,空旷的街道
54岁的红凌是华中科技大学的生物学家,半生都在与疾病作斗争的他,却因新冠肺炎倒下了[6]。他的妻子在诀别信中深情写道:“我的世界轰然倒塌……亲爱的,我们再说说话好吗,你不要嫌我啰嗦……你不要走得太急,可以回来看看我吗?”[7]
经历过真正的分别,才发现此刻的相守竟然如此珍贵。
年5月17日,浙江宁波,91岁老人紧握老伴的手
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能意识到,意外可能比明天先来。
曾经答应父母过年要去南方看海,现在却发现出个省都困难重重;曾经看着父母健身徒步,感慨他们身体强壮,却没想到一场小感冒他们要那么久才能康复;曾经懒得听父母在电话里啰哩啰嗦,现在却发现连过年回家吃顿年夜饭也不一定能实现。
很多事情此前完全没想到,真的发生时才格外让人遗憾。
疫情给普通人上的最重要一课,就是珍惜当下。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网络调查显示,疫情使74%的参与者更加注意锻炼身体,还有一半左右的人重新认识到了家庭的重要性[8]。“未雨绸缪是这次疫情对所有人的教育。过去,人们总觉得死亡离自己很远,但看着身边的人被隔离、被感染甚至离去,人们会更珍惜眼前。”[9]
年2月4日,湖北恩施,医院为接诊新冠肺炎病人准备的病房
与家人相伴没有什么“来日方长”,父母家人的身体本就没我们想象得那样强大。
看起来健康的父母,可能已经慢慢有了些不愿意告诉你的慢性病。世卫组织的报告指出,中国约三分之一的疾病总负担来自于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其中,非传染性疾病是老年人的致命杀手[10]。
这些慢性病悄悄折磨着父母们的身体。很多人直到今年,因为各种原因跟父母长住后,才知道这些此前从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