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向黔看遵义余庆今年农田
2024/10/18 来源:不详编者按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此后在多个重要场合进行深入论述、作出重要部署,这一概念随之成为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热词。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贵州怎么干?接下来,又该如何向“新”而行?即日起,本网策划推出“新质生产力向‘黔’看”系列报道,记者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田间地头,聚焦贵州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动能、新产业下,如何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走在前、开新局。4月7日,在遵义市余庆县乌杨坝区亩保供蔬菜示范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着为农田土壤穿上“环保外衣”。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环保外衣”,采用余庆县农业农村局发放的全生物降解地膜。村民用上了全生物降解地膜普通地膜,即地面覆盖薄膜,多为透明或黑色薄膜,也有绿、银色薄膜。因其具有保温保墒、除草防虫、增肥增收等显著优势,广泛应用于水稻、玉米、马铃薯、番茄、草莓等多种作物种植,成为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然而,地膜在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由于其长期大规模使用却得不到有效回收,成为困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白色污染”。现场,记者拿到普通地膜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进行对比。全生物降解地膜材质更像柔软的纺布,由能降解的树脂构成,可以看得到细微的透气孔,能在土壤中实现降解,可谓高效又环保;普通地膜主要材质是聚乙烯塑料,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难以降解,要年,甚至更长。“没有它,农作物没法高产;有了它,农田残膜不容易收干净,想起来就窝火。”说起以往用的普通地膜,余庆县子营街道上里社区种植大户杨再洪既爱又恨。每到蔬菜种植季,杨再洪家10多亩的菜地,少说也得用80公斤普通地膜。但是,普通地膜不易降解,如果直接回田,会导致土壤板结,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这两年,杨再洪的菜地土壤板结情况愈发严重。不仅如此,每逢刮风下雨,地膜一吹就破,常吹得田里到处是白色垃圾。“每年收了菜,光捡地膜,就需要很多人捡好几天,而残膜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导致作物减产甚至土地无法耕种。”杨再洪越来越渴望使用效果更好的地膜。如何应对普通地膜使用中的残膜污染问题?全生物降解地膜为解决“白色污染”提供了新路径。村民们在铺设全生物降解地膜“为减轻农民的‘头疼事’,今年3月以来,我们首次推广使用这个全生物降解地膜,它的主要好处是能够起到增温保墒抑制杂草丛生的作用。同时,对土壤污染完全没有污染,使用后不用回收,6至18个月内,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被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材料,还农田于绿色,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余庆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罗大中表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减少地膜残留、降低土壤污染对于推动农业生态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很关键,必须要跟传统地膜说再见。“以马铃薯为例,在苗期需要地膜满足其保温保墒需求,到生长后期块茎膨大、营养物质积累又需要昼夜温差大,这时的全生物降解膜使用到半途,自然而然发生破裂,就省去了人工捡膜的精力和成本,全生物降解膜的‘可降解性’为农业绿色发展锦上添花。”罗大中补充说道。目前,余庆县开展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推广试用,让杨再洪充满期待。他指着基地里大片蔬菜说:“把这种环保膜一盖,土壤板结的情况将得到改善,还能减少农膜污染,更节省人力和物力。”说完,又弯腰埋头干活了。除做好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示范推广外,余庆县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科学使用技术培训。今年,余庆县计划在全县范围内推广运用全生物降解膜亩。未来,该县还将结合试用情况,把全生物降解地膜技术因地制宜、更大范围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一线,通过建立试点、以点带面的方式,继续推广实施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项目,为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让农业“更绿”,环境更美。本网记者:杨婧一审:罗亚楠邵梦洋二审:李柏杉袁小娟三审:李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