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资源要素奋力推动人才振兴人民资讯
2022/9/24 来源:不详余如江
内容提要
组织部门是落实党管人才的职能部门,要聚焦“人才振兴”这一主线履行好牵头抓总的职责,善用组织方法,整合组织资源,发挥组织优势,推动广大优秀人才向乡村振兴和改革发展一线集聚。为此,余庆县委组织部为奋力建设全国城乡融合样板县、绿色发展先行区,做靓“四在农家发源地·美丽乡村一枝花”品牌献智出力、驱动赋能。
立足乡村振兴,引进人才有广度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十四五”时期,余庆县实施乡村振兴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拓宽路径引进人才。要紧扣农业产业化发展、城镇化建设等领域急需人才,引进懂农业、懂规划、懂技术的专业人才。要聚焦县域工业、重点产业等领域,引进紧缺型、对口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才理念,柔性引进“候鸟型”专家、“星期天”工程师。要举贤不避亲,打好“乡情”牌,吸引更多本地在外成功人士、企业家、优秀人才回归家乡、反哺家乡、扎根家乡。聚焦“”产业规划布局、“一绿两新”新型工业,把引资与引才、引项目与引团队结合起来,成功引进广东温氏、上海育安等知名企业落地项目48个,人才余名;依托省人才博览会、高校巡回招聘等平台,积极引进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47名;探索技术入股、聘请顾问等方式,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林学家尹伟伦等高层次人才50名,余庆县成功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依托“余庆县乡村振兴促进会”,公开招聘76名乡村振兴助理员,选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顾问名;实施“凤还巢”项目回引余庆籍在外优秀人才余名回乡创业,兴办各类企业30余家。
健全培养体系,培育人才有厚度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坚持“全链条、全周期”育才思路,构建覆盖全面、资源共享、衔接有序、梯次递进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余庆县坚持“需求导向”,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依托产业基地、村集体经济、现代农业园区等平台,培育一支高素质农村适用人才队伍。持续深化“双培养”载体,建立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机制,加强对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培育一批懂技术、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村级发展带头人。坚持以“本土培育”为抓手,通过“传帮带”培养乡村产业带头人、乡村文化传承人、乡村治理接班人、乡村文明传播人、乡村平安维护人的“五型”乡村振兴骨干力量。余庆县坚持打造“一县一品”人才培养品牌,建成“贵州省鼠害防治人才培训基地”等4个,培养“泥牛黄”黄泽富等高层次人才名、技术技能人才余人、旅游人才50名,村级组织领军人才18名、储备优秀人才名,农业经理人余名,敖溪镇成功斩获“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称号,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创建名单。
营造良好环境,关爱人才有温度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劣,则人才散、事业衰。服务是人才引进的核心竞争力,要树牢“店小二”服务意识,打造“政策+平台+服务”的人才服务生态链,建立“一对一”配套服务机制,组建人才服务专员队伍,通过走访慰问、座谈交流等形式,加强对专家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让人才在政治上认可、在思想上信任、在工作上安心。推动人才服务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建立健全“人才日”“人才之家”“人才驿站”“人才专员”等服务机制,用好“”人才服务热线,妥善解决好人才住房就医、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人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特别是要完善人才全生命周期服务,打造“一站式”综合体,厚植人才沃土,推动人才服务一体化发展。以贵州“人才日”为载体,余庆县以专属节日形式礼敬人才,在“人才周”期间开展“聚才”“敬才”“爱才”系列活动,开展6场人才技能大赛、人才展播10场次、表彰慰问专家人才人次,不断增强人才的荣誉感、获得感和归属感,大力营造尊才、重才、爱才、护才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余庆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本文来源:遵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