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农家余庆县乡村发展新模式成西部新
2022/10/26 来源:不详夏末秋初的清晨,遵义市余庆县大乌江镇红渡村显得格外静谧,一栋栋乡村旅馆,掩映在青山绿树之间,错落于蜿蜒小道之间。
旅居农家是余庆四在农家的升级版。如今,余庆农村有多个旅居农家模式的景点,它们正在将农村的山水,变成百姓包里的收入。全县有25.6万余村民,从四在农家和旅居农家中受益。
作为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样板,余庆农村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是贵州山区发展的缩影。
△余庆田园风光
罗家坡:四在农家发源地
罗家坡——余庆四在农家的发源地,但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是出了名的穷地方。
穷到什么程度?当地老人至今还记得那时形容罗家坡的顺口溜:远看秃岭荒坡,近看柴棚草窝;满山遍地干烧地,井水不够一家喝;种的庄稼如蒿草,养的牲畜死的多。家家穷得叮当响,挑柴担草卖的多。
外地姑娘都不愿嫁过来。当时还是罗家坡村民组长的周修平说,为了改变村寨贫穷的现状,他与村民周清泽等7个志同道合的青年聚在了一起,开始商量罗家坡脱贫的路子。大家认为,既然这里离县城这么近,何不种点柑橘运到城里卖?
于是,从年开始,当时这帮年轻人开始植树造林、挖井修渠、拉线牵网、引电进村……几年之后,秃岭荒坡变得绿树满坡。柑橘成熟季节,罗家坡的村民挑着一筐筐水果到县城卖,果子变成了票子。
尝到甜头的村民,自然就有了干劲。大家商议说干什么,全寨子的人都积极行动。周修平说,他们集资3万余元,靠着锄头、铁锹,三个冬天修好了通组公路,解决了出行难题。
于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罗家坡的村民凭着自己的拼搏、实干,逐步摆脱了贫穷。九十年代中后期,荷包里有钱的村民还逐步装上了电视、程控电话,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第一个吃螃蟹的罗家坡,无可争议地走在了余庆农村发展的前列,其求变求发展的成功经验也引来余庆县决策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