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稻花鱼稻田舞者鱼米之歌天眼新闻
2023/6/27 来源:不详糯米稻花鱼、腌鱼、鱼酱……在央视的著名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产自贵州黔东南的稻花鱼频频上镜,引人 立春过后,芒种之前,贵州大地上勤劳的农民就要开始在山间耕作种植水稻。将山泉水引流灌溉在田地里,把新长好的秧苗整整齐齐插入田中,最后再把这稻田里的另一个“主角”鲤鱼苗放入水田中,剩下的交给时间“孕育”。 原生态的稻花鱼,在贵州苗乡侗寨的稻田里随处可见。春耕插秧时放入鲤鱼苗,不用投放鱼食让其自由生长,待到9月,鲤鱼吃饱了稻花,最肥最甜时,即可开田放水,将稻花鱼端上餐桌,品享美味。 作为贵州生态渔业产业的“主打”产品之一,近年来,贵州稻花鱼发展如火如荼,如今,不止是在苗乡侗寨,不止是在9月,肥美的稻花鱼已经成为贵州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
从江县高增乡岜扒村村民石埔梦夫妇展示自家田里的稻花鱼。省生态渔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供图
知味夏日,端午庆丰,余庆县构皮滩镇瓮脚村螺丝坝的稻花鱼喜迎丰收,当地村民正在放水抓鱼,忙得不亦乐乎。 在构皮滩镇瓮脚村螺丝坝基地可以看到,附近村民正穿着水鞋在水田里忙着开沟放水,给刚下单的贵阳客商抓鱼,待田里的水放干后,大家互相配合,捞鱼、称重、装车,一气呵成。收鱼现场,一筐筐活蹦乱跳的鲜鱼不仅让村民看到致富希望,也让收购商满载而归。 “我们养殖方式是养殖原生态的,没投放任何饲料。”构皮滩镇瓮脚村村委会副主任缪洪钢望着繁忙的鱼田笑着说。在稻谷生长期,鱼儿吃虫卵、草、微生物,而鱼粪可以施肥,种植业和养殖业兼作共生,互利而生态。鱼儿在生长期间,不喂饲料,只吃花粉粒长得快,鱼质好,是纯天然的生态鱼,其体质肥壮,肉质细嫩,骨软无腥味,蛋白质含量高,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人放天养”“以鱼净水”是这片稻花鱼发展所遵循的养殖模式,不仅护了生态环境,也推动了产业发展。“因天然生态的养殖方法,当地稻花鱼的肉质细嫩、口感好,受到市场的青睐,订单也从全国各地开始涌来。”余庆县生态渔业公司市场部负责人任政宇说。 今年,瓮脚村螺丝坝坝区共投放鱼苗2.5万斤,稻花鱼亩产量在斤左右,亩产值近0元。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稻鱼共赢。“去年我家养了1亩稻田鲤鱼,效益不错,稻鱼共生稻谷亩产量达多斤,鲤鱼和稻谷估计收入3万元左右,比纯种谷子要多收入几千块钱。”雷山县永乐镇柳排村村民刘平虎细算着这笔丰收账。 从去年开始,柳排村大力推进的“稻田养鱼”项目。因项目投资小、见效快、效益高,已经成为柳排村助农增收的好产业。 另一边,独山通过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利用生态渔业项目优势,将“稻田+鱼”种养模式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全面提供技术指导和后期服务。 “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不仅免费给我们鱼苗,还教我们规范养殖技术,从鱼的种类选择、挖鱼沟注意事项、清田消毒、田施底肥等,都很细致地作了培训,让我们涨了不少知识,收获很多。”麻尾镇泗亭村村民黎秀珍笑呵呵地说。 6月10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正式上榜。作为贵州酸汤“好搭档”之一,稻花鱼的市场也越来越广阔,为此,贵州进一步强化高科技应用、高标准建设项目,逐步延伸产业链条,做好稻田坝区高标准生态渔业养殖示范。
榕江县两汪乡两汪村村民金光美带着孙女开田捉稻田鱼。李长华摄
“今年,我们要集中打造一批‘稻+虾、蟹、鳖’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激发企业农户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热情,进一步加大稻渔综合种养在高标准农田和撂荒田上的开发利用,稳粮增收。同时,促进稻渔综合种养与美食餐饮、特色民宿、渔事体验、休闲娱乐和科普教育等旅游业态融合发展,做好‘渔米’文章,不断提升稻渔综合种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产业竞争力。”省生态渔业稻田鱼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刘悦
编辑冉阿建
编审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