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富一方乌江渡口焕新颜金台资讯
2022/12/26 来源:不详从遵义市余庆县大乌江镇场口出发,沿乌江河畔蜿蜒而下,深壑峡谷处赫然开朗,红渡村便映入眼帘。
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富一方百姓,成为旅游脱贫示范村。冬日时节,记者走进红渡村一探美丽变迁的轨迹。
红渡村原名岩门村,因红军在此渡江而改名为红渡村。位于红渡村的迴龙场渡口,两岸山势刀劈斧削,江水湍急,自古有“横走天下路,难过乌江渡”的说法。
年12月底,朱德向中央红军下达强渡乌江的命令。迴龙场渡口便是渡口之一。
年1月1日早上,红军进村,准备搭建浮桥。可材料严重不足,只能扎竹筏。随后,村民建议把江边的庙拆了,用来扎竹筏。次日,红军开始在炮火中强渡乌江。但是试渡失败,牺牲了8名战士。危急关头,老船工赵子云撑篙,在夜幕掩护下帮助第一批红军战士渡过乌江。1月5日,红一、九军团全部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城,顺利召开遵义会议,从而揭开了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新篇章。
红军走后,扎竹筏、搭浮桥用过的竹子、木板等,很多都被村民扛回家中。此后,有村民将当年的竹子捐出,用于红军强渡乌江陈列馆的展览。
红军的足迹为这里留下了红色资源。同时,红渡村生态环境良好,拥有乌江峡谷、田园梯田等旅游资源。但因当地一直以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作物为主,再加上交通非常不便,犹如一座孤岛藏匿于深山之中,经济发展滞后。
“岩门坡,穷窝窝,一年才收一撮撮,娶个媳妇要挪窝。”这个顺口溜就是对当时的真实写照。
“以前的日子太艰苦,全靠家里的一亩三分地,上街赶场要步行5小时才能走到。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小孩。”说起红渡村的过去,65岁的村民伍文华直摇头。
截至年,红渡村还有贫困户户人,贫困发生率29%。当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元,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为零。
年,红渡村启动了“余庆坊·红渡旅居农家”建设,依托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房屋和富余劳动力,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磨豆腐、打糍粑等深度体验项目。同时,公路建设也紧锣密鼓地开展,打通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瓶颈,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村民将闲置民房租给旅游公司,打造特色民宿。钟艳的房屋被改造成民宿,取名为秋白居。“每年有租金收入多元。现在一楼自家住,二三楼共有12间客房。”同时,钟艳还是客房管理员,每月有多元的工资。除此之外,她还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一年能收入10多万元。
如今,红渡村的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提升到1万多元。“腰包鼓起来了,农村环境变美了,我们老百姓的幸福感越来越强。”伍文华说起现在的日子,竖起了大拇指。
“岩门坡,幸福窝,南来北往游客多,旅游连出金银窝。”如今,这首新顺口溜在村民中流传开来,这便是红渡村幸福的模样。(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蒋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