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美丽事业美了红渡村

2023/6/24 来源:不详

从余庆县大乌江镇场口出发,沿乌江河畔蜿蜒而下,于深壑峡谷处赫然开朗,红渡村便映入眼帘。

云蒸雾绕,青山含黛,一栋栋民宿鳞次栉比,山间溪水潺潺流过,一望无际的梯田蔓延到天际,红渡村犹如大山深处的绿宝石,镶嵌在崇山峻岭、千沟万壑之中。红渡村与构皮滩电站所在地马龙村比邻,原名岩门村。“岩门坡,穷窝窝,一年才收一撮撮,娶个媳妇要挪窝。”这就是这个原省级一类贫困村的真实写照。红渡村是如何突围,蜕变成今天的旅游脱贫示范村?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红渡村,一探红渡村的美丽变迁轨迹。

位于红渡村的迴龙渡口,两岸山势刀僻斧削,江水湍急,人称乌江天堑,有“横走天下路,难过乌江渡”的说法。年1月,中央红军第一、九军团长征途径余庆,在迴龙渡口突破乌江天险,顺利北上召开遵义会议,从而揭开了中国革命历史的新篇章。为纪念中央红军在此强渡乌江,岩门村更名为红渡村。  红渡村旅游资源丰富,有红军作战室陈列馆、抢渡乌江战斗遗址、迴龙渡口、神奇幽深的岩门大洞、万丘梯田等景点。

但在过去的发展中,红渡村一度遭遇到发展瓶颈。“以前的日子太艰苦了,全靠家里的一亩三分地,上街赶场要步行5个小时才能走到,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小孩。”说起红渡村的过去,64岁的村民伍文华直摇头。一直以来,红渡村都是以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业为主,加上交通非常不便,红渡村犹如一座孤岛,藏匿于深山之中。截至年,红渡村还有贫困户户人,贫困发生率29%。当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元,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为零。为破除红渡村发展瓶颈,红渡村党支部提出“基础设施围绕旅游投、特色农业围绕旅游做、绿色生态围绕旅游干、文体活动围绕旅游办、社会管理围绕旅游抓”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以“旅居农家”助推精准脱贫的新模式。年9月,余庆县邀请北京一家公司策划了“旅居农家”创意方案,并于年在大乌江镇红渡村启动了“余庆坊·红渡旅居农家”的建设。  “旅居农家”的核心创意是通过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完美融合,依托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充分利用闲置土地、闲置房屋、闲置富余劳动力,将一个传统村落打造成游客可居、可食、可享的乡村旅游综合体,让游客可以在红渡村感受到乡土气息和农耕韵味。

同时让当地的村民“不离故土变农商,不离田园奔小康。”最终实现村民和游客同耕、同游、同住的旅居共享模式。村民以每年每平方米20元左右的租金,将自家的闲置民房租给了旅游公司,打造成特色民宿。“游客吃住在农户,真正做到了主客共享,游客也能真切感受我们乡村田野生活。”红渡村党支部书记周子婷说。同时,租赁村民闲置的田地,营建创意农业景观,并开发推豆腐、打糍粑等民俗游项目,为游客提供民俗深度体验。  村民闲置的房屋、农田得到利用,盘活资源的同时也带动了村民的增收。

村民钟艳就参与了“旅居农家”的项目,自家的三层楼房改造成民宿,取名为秋白居。临窗眺望,红渡村的美景尽收眼底。

“当时交出去还是水泥毛坯房,改造后现在一楼自家住,二三楼12间是客房,风格各不一样。”钟艳说。

“签了20年的合同,按每年每平方米20元算,每年有多元的租金。”除了租金,钟艳同时也是这些客房的管理员,每月有元多元的工资。除此之外,还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一年下来大概有十多万元收入。村民张穆以前一直在外打工,红渡村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后,他回家开起了农家乐。“我家的特色菜品有乌江鱼、跑山鸡、腊猪脚、腊排骨等,最多的一天接待了多人,很多都是回头客,去年,我做餐饮的收入就有3万多元。”张穆说。“不打算出去打工了,就在家好好把我的餐饮做起来。”说到未来,张穆充满了信心。腰包鼓起来了,生活质量提高了,农村环境变美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越来越强,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年的不足元提升到如今的近万元。

红渡村的美丽蜕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体现,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岩门坡,幸福窝,南来北往游客多,旅游连出金银窝。”如今的红渡村,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蒋洪飞

编审郑德忠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53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