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红渡四在农家升级版探路乡村振兴
2022/10/24 来源:不详来源:瞭望
“岩门坡,穷窝窝,一年才收一撮撮,养个媳妇要挪窝。”这曾是遵义市余庆县红渡村的真实写照。
但当参与“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活动的《瞭望》记者在22日来到这里时,看到的却是整洁的村庄里,一栋栋民居掩映在绿色风光之中。对于今天的幸福生活,当地老百姓也自发形成了一个顺口溜:红渡坡,幸福窝,南来北往旅客多,旅游带来金银宝,城市的人们都挪了窝”。
在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的征程上,红渡村历经了“四在农家”到“旅居农家”的转变,通过创新合作方式,实现了从建设乡村到经营乡村的转变,为乡村振兴的宏大实践提供了有益探索。
余庆县位于黔中腹地,遵义东南端,地处遵义、铜仁、黔南、黔东南四地州市结合部。而红渡村位于余庆县大乌江镇中心,属于大乌江集镇城郊结合部,东与大乌江集镇接壤,西与构皮滩电站所在地马龙村比邻。村子原本叫岩门村。年12月28日—年1月4日,中央红军第一、九军团长征途径余庆,由大乌江回龙场渡口强渡乌江,率先突破国民党军乌江防线,打通了北上遵义的通道。为纪念红军在此强渡乌江,于是更名为红渡村。
红渡村旅游资源丰富,有神奇幽深的岩门大洞、万丘梯田、红军抢渡乌江战斗遗址回龙渡等景点。但在过去的发展中,红渡一度遭遇到了发展的瓶颈。
年,余庆县在全县开展了以“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为核心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由此,余庆也成为了“四在农家”的发源地。《四在农家——余庆》入编全国八年级德育教材,年“四在农家”写入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
历经16年的发展,“四在农家”累计建成个创建点,成功打造了阳光水岸、白沙水乡、赵家沟、红渡和博士寨等36个精品示范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年的元增长到年的元。
作为省级一类贫困村的红渡村在此过程中开展的“四在农家”建设,确实改善了村民的生活。但随着建设的推进,当地干部发现,村子是越来越漂亮了,但很多人家在建好了房子后仍旧选择外出打工,村里更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小孩。村庄虽更美了,但人气却淡了。
到年,该村还有贫困户户人,贫困发生率29%。村支部书记周子婷告诉《瞭望》记者,当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元,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为零。
面对这一发展困境,红渡村党支部提出“基础设施围绕旅游投、特色农业围绕旅游做、绿色生态围绕旅游干、文体活动围绕旅游办、社会管理围绕旅游抓”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旅游相关产业,最终形成了以“旅居农家”助推精准脱贫的新模式。
年,余庆县邀请北京一家公司策划了“旅居农家”创意方案,并于年在大乌江镇红渡村启动了“余庆坊·红渡旅居农家”的建设。依托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于一身的优势,红渡村结合农村闲置土地、闲置房屋、闲置富余劳动力多的特点,通过招商引资共建共营、组建专业合作社集体经营、固定资产出租联营切实整合“三闲”资源,实现“三利”目标。一是整合闲置房屋租赁直接收利;二是整合闲置资金入股分红增利;三是整合闲置劳力就近务工增收。最终实现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其间,红渡村整合了“一事一议”、交通、产业、红色旅游、精准扶贫等专项资金1.2亿余元,同时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和发动群众筹资余万,形成了“政府投入主导、各级大力支持、群众主动参与”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修建木栈道3公里、观光平台3个,建成红军强渡乌江战斗体验场、梯田景观道路、梯田创意农业、攀岩基地等景点。
“过去农村已经建设得比较漂亮了,但却是闲置的资源,通过‘旅居农家’这一‘四在农家’升级版的打造,带动农民实现了从‘建设新农村’向‘经营新农村’的转变。”大乌江镇党委书记韦继军对《瞭望》记者说,如今村里余庆坊这一项目直接带动村民就业占10%,相关延伸产业带动就业超过40%,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正在回到村里。
在红渡村,记者遇到了从贵阳来这里度假的75岁老人付念典。他告诉记者,在这里能回味以前的生活,自己刚刚就原汁原味体验了一把“推豆腐”。老人说,“能有这样的体验很高兴,尽管汗流浃背但不觉得累,有一种返老还童的感觉。”
来村里的其他多位游人告诉记者,来这里主要是被红军强渡乌江这一红色文化吸引,同时还因为这里的环境没有受到污染,且有优美的自然风光。
如今的红渡村产业发展正不断从“种土地”向“卖风景”转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年的不足元提升到年的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也达到了10万元。红渡村的发展真正成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也将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记者/王仁贵曹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