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想回来整碗粉打拼20年后他带

2024/9/17 来源:不详

“漂了20多年了,想回来了。”在外漂泊了多年的余庆人夏坤松,轻描淡写地说道。似乎这20年只是弹指一挥间。小时候,路在眼前,就是想走出去。90年代,夏坤松背着行囊,远走到广东打工。那时候,外面的世界,是那样的精彩。“在外的日子不好过啊,白天上班,晚上加班,觉得打工还是没意思,不如去学点东西。”他一边想一边辞去了工作,开始向浙江出发,在当地找到了一家企业做起了学徒。年轻,总有使不完的劲儿。进了浙江的一家缝纫机厂后,下班后别人休息,他留在厂里跟着师傅多学一会儿;看到不懂的东西,他就多想多练多问老师傅。短短两年,凭借着这股劲头,他成了年轻的技术骨干。机会总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当时厂里决定送四个年轻人去日本学习钻研,其中一个就是夏坤松。如今的夏坤松已经成为了民营企业家。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田旻佳摄到了日本,夏坤松既惊又喜。“一到日本,听到他们说的都是自己技术如何顶端,而不像我们总爱说多能赚钱。”在日本大阪的半年时间,他们一边学一边记,这一段学习经历成为了夏坤松后期的宝贵财富,也让他记住了四个字“精益求精”。回国后,他们不但把学到的技术运用到了工作中,四人也纷纷在机械自动化领域有所立足。年,夏坤松依靠着先进技术和劳动力红利,建起了电脑花样机精密制造厂及组装厂,一年几千万的收入,让穷小子摇身一变成为了致富带头人。长大后,路在眼前,就是想回到家。年,夏坤松决定回来了。如今的余庆早不是自己离开时的样子,内外部交通环境日臻完善,年轻劳动力返乡意愿较强,夏坤松便在贵州余庆经济开发区建了个扶贫工厂。“我出去过,知道在外面打工的苦。家里老妈老爸生病了,赶都赶不回来,能在家门口工作起码可以照顾家人。”在扶贫工厂内,主要以服装生产为主,用工最高峰时段有多人,大都是残疾人或昔日的贫困户,每个月每人有至元的工资,在余庆能过上不错的日子。 扶贫工厂为当地百姓提供了就业机会。余庆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王永娟摄不仅仅是建一个扶贫工厂,夏坤松萌生的还有返乡创业的念头。年底,夏坤松在余庆投资创立了贵州青松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投产后便得到了不错的效益。“我准备再把广东的厂区全部搬到余庆,现在就等着厂房修好装好。”夏坤松笑了一下,“在北上广吃点家乡特产都是‘冰冻的’,还是想回来整碗粉。”为赶制订单,工厂内一片繁忙。余庆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王永娟摄8月底,临近开学,工厂内的校服订单猛增,厂里一片繁忙。夏坤松自己也打趣道,“这扶贫工厂该改名了,叫什么呢?就叫小康工厂吧。”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孙雁鹰陈富强田旻佳编辑骆航念何涛编审闵捷杨韬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72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