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村文物调查报告其二懿行碑
2022/6/24 来源:不详前记
北宋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经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在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是大多数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但如果求而无果,该何去何从,恐怕很少有人像范仲淹这样愿意把良医作为良相之外的人生追求,这正是文正公的伟大过人之处。良相,诚然有功于国、有利于民,但良医,为苍生医治疾患、去除病痛,又何尝不是有利于民?又何尝不是在间接有利于国?
??何村村貌
“医,贱工也”,是因为医生常常“以一介之微,呼之而立至”,这种随呼随到的待遇跟养尊处优、车驾肥轻的食禄者相比确实不够排场。但是圣人提倡“仁民而爱物”,对践行的方式并没有作死板的规定,对践行的条件更没有提虚荣的要求。因而只要心系苍生,愿意为国为民,则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而同归。良医,也是仁以为己任的高尚士,也是孜孜为善的圣人徒,也是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
清朝时河南府伊阳县何家村就出过一名良医,姓何,名钟嵩,字岳灵,他本是一名太学生(国子监生员),然而高学历的他幼承庭训,醉心医学,毕生以行医为业,德艺双馨,救人无数,堪称“国手”。何老先生逝后,生前故旧官员、生员、监生等为其立“旌表太学生何公讳钟嵩字岳灵懿行碑”,追述德行,垂范后世。所谓“旌表”即官方表彰,“懿行”即善行。
??何村古树
懿行碑高2.1米,宽0.72米,厚0.2米,配有碑帽,庄重华美。碑原立于何村大路旁,年春被拉倒,摔断为两截,后何村百姓为便于保护,拼合断碑后易地安置,可惜在后来的殡葬改革运动中上半截再次被拉倒。碑帽雕刻精美,双龙蟠踞,中刻“皇清”二字,留于道旁,近年被盗。
碑文为骈文体,既富文采,又有深度,大部分文字清晰可辨,录之如下:
-积善余庆,不由际遇,而由荣名-
旌表太学生何公讳钟嵩字岳灵懿行碑
盖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旨哉斯言!生前际遇不在兰桂齐馨,□(身)后荣名贵与河山并古也。吾乡何老先生讳钟嵩字岳灵,夙娴儒业,兼嗜医宗。诗礼罗胸,不求鹗荐[1];岐黄[2]在抱,顿忘鹏飞。虽列成均[3]、入太学[4],直浮云视之焉。
庭训[5]是遵,从青囊[6]于两世,国手堪仰,洞紫书[7]于五神。肱三折、臂九折,春回杏林[8];活千人、济万人,秋高橘井[9]。仁者有后,宜乎哲士挺生[10]矣。讵意箕裘[11]不绪、堂构[12]空存。原配王孺人[13],侧室王贤媛[14],弄璋[15]不闻,获麟[16]未兆,而先生年逾六旬竟已长逝也。
??懿行碑上半截
夫以先生之德,天无美报,亦足悲已。然古来气数之差,颠倒错乱,不可胜计。如先生者,嫡与庶并淑,同□(作)松柏之操;妻与妾联芳,共坚冰霜之志。其义其节,即问及九泉之下,亦可以无亏者矣。况先生泽及群伦,尤足名垂不朽乎!
亲友等幸沐奇术、得良剂以全生;感荷□、□灵丹而永健。见者切葛仙[17]之颂,闻者作扁鹊之思。窃恐先生之德历久而弗彰焉,是以象管[18]成文,述宏功于万一;鸠工镌石,志公义于大同。庶几过斯碑者览先生之遗徽,而知积善余庆之言不由际遇而由荣名也!
谨序。
??懿行碑下半截
直隶大名府长垣县生员师成焦阜民撰文
邑廪膳生员王锡田倬宁氏沐手书丹
咸丰甲寅科武举、乙卯科进士、侭先督司、考城守备李振河
钦加教授衔侭先教伦、特授卫辉府、考城县儒□堂愚妹丈刘殿甲
五品蓝翎刘殿拔,生员张瑞云
监生李钟秀、李芳新、韩守智
武举常泰和,监生梁永顺
生员孟书,生员□渐达
生员李锡爵、董宝笙
监生赵廷璧,贡生□殿拔,监生郭泰中
增生王新铭,屯田胡金兰
监生王辅,监生张进岐
仝拜
大清同治十年(年)岁次辛未黄钟月(十一月)谷旦
注
释
[1]鹗荐:推荐。孔融《荐祢衡表》:“鸷鸟累百,不如一鹗”,后用“鹗荐”谓举荐贤才。
[2]岐黄:岐伯和黄帝,传为医家之祖,此处借指医术。
[3]成均:上古时期的大学,泛指官设最高学府,此处即国子监。
[4]太学:古代官办最高学府,始于西周,元明清三代国子监又称太学。
[5]庭训:泛指家教。
[6]青囊:古代医家存放医书的布袋,借指医术、医生。
[7]紫书:道家之书。
[8]杏林:指医学界。相传三国时董奉在庐山隐居,为人治病不收钱,仅要求重病治愈者种五棵杏树,轻者一棵,几年后得杏树十余万株,蔚然成林。
[9]橘井:泛指良药之典。葛洪《神仙传》记载:苏仙公得道仙去之前告其母:“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簷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来年果有疾疫,远近悉求其母治疗。皆以得井水及橘叶而治愈。
[10]挺生:杰出。左思《蜀都赋》:“扬雄含章而挺生”。
[11]箕裘:指父亲的技艺或事业。
[12]堂构:喻子承父业
[13]孺人:古称大夫妻子为孺人,明清时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也用作对妇人的尊称。
[14]贤媛:贤惠美貌的女子。
[15]弄璋:指生男孩。古时给男孩玩玉,期望其将来品德如玉。
[16]获麟:指生男孩。
[17]葛仙:即葛洪,东晋道家、医学家。
[18]象管:象牙制的笔管。泛指笔。
后记.
福报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尚书》云:“天道福善祸淫”;《周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老子》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中国人观察体悟天道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其结果就是福报思想的流行。后来佛教的传入,因果报应思想的传播,更是加深了广大百姓对福报的信仰。
但大多人把福报理解得太简单、太急切、太功利、太以自我为中心了,做了好事就等着福报,要三多、要五福、要万事顺遂,若得不到或者得到了不满意,便要怀疑福报,怀疑行善的意义。如果按照这种对福报的肤浅认识和庸俗期待,则何村懿行碑是立不起来的。
这位何老先生一生行医,积善不可谓不厚,然而他年过六旬而卒,没有留下子嗣,这在封建社会是何等的遗憾我们可想而知。既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那么何老先生的余庆在哪里?常人自然难以理解,而碑文作者却识见不凡,他纠正了世俗对余庆的狭隘认识,认为余庆不应该局限于生前的际遇,而应扩大到身后的荣名、后世的瞻仰,所谓“积善余庆之言不由际遇而由荣名也”。
特别感谢何为谦、王柏现先生搜集整理资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